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博物院丨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实证秦统一度量衡

    2022.07.16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博物院丨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实证秦统一度量衡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众所周知,一统六合、威震四海的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其中,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

    那么问题来了,“祖龙”钦定的衡究竟有多重?又是怎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来的呢?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为我们了解大秦王朝在统一度量衡中的举措提供了实物依据。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铁质,秦代文物,1986年河南省宝丰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1986年,河南省宝丰县城古城村的一个村民,在村北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发现了一件沉甸甸的铁器。器物上凸起的古拙符号,让他意识到这并非寻常之物,便交县文化馆收藏,1997年藏入河南博物院。

    此权是度量衡中的衡器。重量30公斤,相当于秦制120斤,也就是秦制1石的重量。整体为生铁铸成,器物呈半球状,平底,实心,顶部有一圆拱形桥钮,钮长15.5厘米。器身及底部平面有斑驳的锈蚀痕迹。半球形表面铸有自右向左均匀环绕一周的铭文,即秦始皇廿六年诏书,铭文为阳文篆体,20行,40余字,字迹基本清晰可识,个别文字因锈蚀有缺笔短划现象。大意是说,秦26年始皇兼并各诸侯国,统一全国,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下诏书令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将混乱的度量衡统一起来。

    《周礼》中记载:“征草贡之材于泽民,以当邦赋之政令,以权度受之。”周天子分封诸侯,征收赋税时会发放相应的度量衡器,这些度量衡器便成了权力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周王权力分散,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器具不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就是要用统一的政令和管理,实现对王权的绝对掌控。

    锈迹斑驳的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以敦厚质朴的躯体和遒劲的诏书铭文,彰显出衡器的威严。如今,人们早已不用权来衡量重量。但“衡”与“权”所蕴含的文化始终影响着国人——权力的另一边是平衡,是公正。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馆员张延红介绍,所谓“权”,即秤锤,是衡器的一种。秦权多作砝码使用,即提纽在衡杆正中部位,衡平则标准。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枚权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有明确出土地点,权上有明确的年代,这为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地域上的界定提供了考古学价值。

    其次,秦统一度量衡有诏书形式的40字法律文字,而本权上的铭文内容正是秦始皇廿六年诏书,内容完全相同;篆书文字字体清晰,其书风随意自由,字体大小略有不同;笔画劲遒,随势生姿;字间行间,疏密有致,虽不十分齐整,但前后相映成趣。该铁权为研究秦国文字和其它六国文字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书法、篆刻等艺术等爱好者的学习提供极好的摹本。

    其三,科技价值,铁制品本身的原因,易锈蚀、腐烂,古代铁质器物极难保存下来,而该铁权不仅完整保存下来,整个器物表面不见有因为需要调整铁权重量而增减的痕迹,这为研究秦代的冶金技术等方面提供了相关实证材料。

    其四,该铁权作为度量衡中的衡器,重量约为30千克(秦制一斤约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即是秦制的120斤,恰是秦制1石的重量。为研究秦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是研究度量衡发展史十分重要的实物佐证。

    单字解释: 博 物 院 丨 秦 始 皇 廿 六 年 诏 书 权 实 证 秦 统 一 度 量 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