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火攻”用的好,打仗赢得妙!盘点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火攻”

    2024.03.26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缺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代,打仗主要还是靠人去推去磨,比如靠兵力、靠兵种、靠粮草、靠计策、靠兵法等,都离不开人马的多寡和优劣。特别是三国时期,天灾不断而人祸不独行,战事连连,所以人口和兵力是很多人评价各势力集团强弱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在以人为本的古代战争中,一旦出现的战争,那将会是一场名传千古是经典战役。在三国时期有三场重要战役,不但战略至关重要,而且很传奇有两场是以少胜多。人力又穷尽,到底是怎样做到以少胜多呢?答案是靠“火攻”!

    按时间先后,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北方第一强者袁绍集团与后来的三国第一强者曹操集团的一次火拼。为什么说是火拼了?因为双方都使出了吃奶的尽头,最后还是靠一把火来决定胜负。

    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攻灭公孙瓒后,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书写讨伐檄文,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当时曹操绝对是弱势,人马不足,粮草也比袁绍少,一般情况下如没有奇迹的转折点,曹操是无力回天的。在许攸叛袁投曹时,曹操的粮草只够全军一个月,哪怕曹操刚刚打败颜良和文丑,缴获大量的物资,形势对曹操还是不容缓解的。这时候,因为家人被审配捉拿而投曹的许攸十分了解袁绍的军队布置,袁军将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于是献计曹操只派轻兵急袭乌巢,火烧粮草,袁军不出三天必败。

    火烧乌巢:曹操选精兵假扮袁军,马含衔枚,士兵拿着柴草向乌巢出发,到达后曹军放火,营中大乱,大破袁军,粮草尽烧,斩领杀卒千余人,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之二,闻名历史的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迎接曹操的挑战。天道好轮回,当年在黄河官渡,曹操以弱胜强,以火攻之计打败了进攻的袁绍,现在曹操自己在长江赤壁,进攻孙吴和刘备,也被一把火给打败。

    赤壁之战又叫火烧赤壁,大军压境之际,主战的周瑜虽然是个鹰派,但也不是一个莽夫,此事孙刘联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准备都处于弱势,而周瑜一直在防御中进攻,曹操一路猛攻,胜多败少,占据着不小的优势,一直打到了官渡。而取决定作用的是黄盖发现曹军战船首尾相连,于是献计周瑜用火攻,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曹操用黄盖后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至此赤壁之战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孙刘联军倾斜,火烧连环船就是赤壁之战的关键转折点。

    三大战役之三,夷陵之战是丢失荆州的刘备气急之下骤然发起的对东吴战役。夷陵之战时,刘备聚集三万多兵力,后期外援五奚蛮夷一万多,合计五万左右;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双方兵力都差不多,在前期东吴一直都在暂避蜀汉的锋芒,因为刘备攻来气势汹汹。

    此战的转折点就是,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单字解释: 火 攻 用 的 好 打 仗 赢 得 妙 ! 盘 点 三 国 时 期 三 大 战 役 中 的 火 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