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平型关大捷,五台山和尚都加到欢庆队伍,蒋介石更是兴奋的坐不住

    2023.10.0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平型关大捷以后,全国都轰动了。

    蒋介石更是兴奋的坐不住了,一天之内连发两份电报,先是贺电,又来嘉奖电。

    随后,蒋介石又派出阎锡山组织慰问团和宣传队到八路军的营地进行祝贺。

    在当时,就连五台山的和尚都加入到了欢庆的队伍中。

    后来,1938年1月,蒋介石在开封、洛阳召开高级将领会议。

    当时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也参加。

    蒋介石在看到林彪以后,又重提了平型关大捷。

    他高兴地对林彪说:“平型关大捷打得好,你是黄埔的嘛,以后我们应该好好合作。”

    林彪听完,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对于平型关大捷而言,林彪本人也是极其高兴的。

    根据后来的回忆录来看,1995年6月29日在《解放军报》中发表的文章就记录了当时林彪的状态。

    “一向沉稳、平静、内向的林彪竟然从晚上九点一直聊到了天亮,一夜未睡。”

    当时的林彪自己也表示:“打了胜仗,精神好,睡不着觉。”

    之所以,当时的林彪如此兴奋,因为平型关大捷对于中国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1937年9月,日军在华北发动了全面侵略,意图突破长城,占领山西。

    在平型关,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展开了。

    平型关是长城要塞之一,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和灵丘县交界处,是河北和山西的交通要道。

    这里地势险要,两边是高耸的恒山和五台山,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地堑。

    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为这里是一块肥肉,可以轻易吞下。

    他们不知道,这里已经有了中国军队的坚强防守,还有八路军的秘密埋伏。

    9月21日,日军从灵丘出发,沿公路追击撤退的晋绥军第七十三师。

    22日,他们到达平型关附近,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以为只是一些散兵游勇,不屑一顾,便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不料,中国军队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用机枪、手榴弹、炸药包等武器,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火力打击。日军的攻势被阻挡了下来,死伤惨重。

    23日,日军调集了更多的兵力,试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他们分三路进攻,左路沿公路向平型关正面冲击,中路沿铁路向平型关东侧夹击,右路沿山路向平型关西侧迂回。

    日军指挥官松井太久郎,信心十足,认为这次一定能够攻克平型关,打开山西的大门。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军队的总指挥傅作义,已经制定了精妙的作战计划,用八个团的兵力,从日军的右侧和后方进行迂回,切断日军的退路。

    同时,八路军115师,也从平型关的东边山地,对日军进行了夹击。中国军队的火力,从四面八方,向日军倾泻而下。

    日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他们惊恐地发现,自己遭遇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24日,中国军队发起了总攻。他们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日军的阵地被一个个夺取,日军的士兵被一个个击毙。

    日军的指挥官松井太久郎,也在战斗中被炸死。

    日军的抵抗越来越弱,他们开始四处逃窜。

    中国军队紧追不舍,歼灭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只有少数日军,侥幸逃脱了包围,溃败而逃。

    平型关战斗,就这样以中国军队的辉煌胜利而结束了。

    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

    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战斗力和威信。

    平型关战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光辉史诗。

    不过,在这次胜利之后,林彪也没有沉浸于高兴之中,他很快就根据这次战斗的得与失写了一篇《平型关战斗的经验》来总结。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敌人的弱点和特长:

    林彪明确指出,在山地作战中,日军的步兵、炮兵、坦克和飞机在战斗力和专业素养上都显著下降,甚至几近消失。

    这种情况根深蒂固,已经演变成日军对中国军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轻视,导致其产生了傲慢的态度,疏于侦察和警戒,对军事工事漠不关心。

    与此同时,日军依赖日本远程输送不仅限于弹药,甚至包括粮食,导致他们的后勤补给线漫长数千里。

    这些无疑是日军的薄弱环节,也为我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

    第二个是我军的战法和配合:

    林彪强调,当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最有效的战术是在敌人侧后方实施出其不意的袭击。

    为规避敌方炮兵和飞机的威胁,在战斗开始后必须迅速接近敌人,采用肉搏战术,通过连续冲锋的方式,使敌方难以有效使用火炮,即便使用也会对自身队伍造成不小的伤害。

    发展游击战,并在敌人后方展开行动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林彪对友军在战斗中的协同配合表达了不满,指出他们虽然定下了出击计划,却未能切实遵守,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战术失误。

    他们的部队一开始就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

    在一次突击行动中,他们仅仅分配了八个团的兵力,划分成三个疏散的路线,并保留了总预备队,而且每条路线之间相隔数里。

    这种部署不仅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出击力量,而且当他们面对已被我们打败且正在后撤的敌人时,竟然不能有效地歼灭敌军,反而在与这些突围的敌军交锋时失利。

    第三是敌人的战斗力和心理:

    林彪深刻认识到敌人确实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我们在过去的北伐和苏维埃战争中并未面对过如此强敌。

    他所强调的“强”指的是敌方步兵展现出的战斗能力,表现出他们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即便在战败和负伤的情况下,仍有人不愿交出武器。

    敌人的射击精准度、灵活的运动、以及对部队的精密掌握都表现出相当的水平。

    在面对这样的敌人时,稍有轻敌的态度或者急躁的行动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失。

    日军士兵之所以不愿意投降,一方面是受到日本武士道和法西斯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对中国军民表现出了过于残暴的态度,担心遭到中国人的报复。

    所以说,从林彪的总结和整个战斗的经过,可以看得出来,平型关大捷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胜利,它是战斗智慧的结晶之一,也是国共双方合作的典范之一。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单字解释: 平 型 关 大 捷 五 台 山 和 尚 都 加 到 欢 庆 队 伍 蒋 介 石 更 是 兴 奋 的 坐 不 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