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曾疯狂出卖情报 俄媒揭秘给克格勃造成重大损失的叛国者

2024.01.3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 俄罗斯连塔网近日刊发题为《聪明的卑鄙小人》的文章,作者是安娜·科米萨罗娃。全文摘编如下: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是克格勃上校,他至少为英国军情六处效力了11年之久。苏联情报总局的数十名特工遭他出卖。他替伦敦挖出了被苏联寄予厚望的“鼹鼠”间谍迈克尔·贝塔尼,搞到了大量有关苏联军队的绝密情报。后来,因担心身份暴露,他经过重重历险,逃往英国。他的叛逃至今仍被视为苏联情报部门的最大失败之一。

他在《下一站——枪毙》一书中写道:“当我开始为英国人工作后,内心如释重负。我非但不觉内疚,反而无比愉悦……我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早有背叛苗头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于1938年10月10日出生在莫斯科,父亲安东原本是教堂合唱团的团长,十月革命后成为情报人员。奥列格出生时,安东已升任中校。奥列格念书用功,深得师长喜爱,尤其是德语老师。他以优异成绩进入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当然,父亲的人脉和他自身过硬的德语水平也是加分项,他的瑞典语也相当不错。

兄长瓦西里效力于克格勃第一情报总局,隐姓埋名在全球从事情报工作,柏林、东南亚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受哥哥影响,奥列格在大学时代便与克格勃合作。他曾在东柏林实习半年,完成了两项任务:密会兄长瓦西里,跟当地一名效力苏联的德国女子接头。克格勃通过了对他的考察。据说也正是在此时,他就被西方情报机构盯上了。

1962年,奥列格大学毕业进入情报学校。一年后,他正式成为跟兄长一样的秘密间谍,中尉军衔。但没有人知道,他那时已是隐秘的持不同政见者,一直收听“自由”电台。他说,赫鲁晓夫发表的破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讲话对他的思想冲击很大。

他花8个月学会了丹麦语。1966年,他以苏联驻丹麦使馆领事处官员的身份,赴哥本哈根工作。他曾向苏联秘密间谍提供协助,为他们办理丹麦护照,让他们以船员的身份回国。他精通如何办理出生证明、护照和接受洗礼的证书,在获知曾有两名德军士兵在二战期间娶过丹麦姑娘并生育子女后,他巧妙地获得了这些孩子的出生证明副本,并在其基础上为两名苏联特工办理了护照,帮助他们潜伏到德国。

他还为苏联招募间谍,成功发展了某位克格勃特工之子的老师夫妇,让他们充当在丹麦的苏联间谍的联络人。

1968年发生了苏联镇压捷克斯洛伐克革命的“布拉格之春”,奥列格在向上级隐瞒自己不满的同时,决定故意引起丹麦方面的注意,他知道电话被监听,所以在跟妻子通话时大声批评苏联当局。

极其擅长“演戏”

1972年,奥列格从莫斯科回到哥本哈根,担任克格勃驻丹麦机构的二把手。经他的大学好友匈牙利人巴拉尼牵线,他开始正式向西方提供情报。与此同时,他对使馆秘书兼打字员莱拉·阿利耶娃一见钟情,尽管离婚犯了公职人员尤其是特工的大忌,他仍决定与妻子分道扬镳。他与莱拉婚后生了两个女儿,但依旧拈花惹草,为了显得年轻,还将头发染成红棕色。

英国希望奥列格能被派去伦敦担任苏联驻该国的间谍主管,所以一直不给莫斯科打算派遣的其他人员发放签证。1982年,奥列格终于去驻英使馆当参赞了,他源源不断地向军情六处提供了数以百计的重要情报,包括苏军的重要决策,克格勃在英国与当地线人的秘密接头公寓等。他回忆说,他在很短时间内复制了整整150页的苏联驻丹麦使馆的年终总结,哥本哈根觉得非常有用。他给英国人提供的是分析苏联与西方微妙关系的报告。无心插柳,这倒是令美苏两国避免了一场核冲突,因为美国从这份报告中获知苏联并不打算先发制人。军情六处还拿到了苏联最希望在北约机构和欧洲高校中策反的重要人物名单、莫斯科1979-1980年在华沙条约成员国举行演习的安排。他通常与英方联系人在电话亭接头,移交拍摄有绝密材料的微缩胶卷。

除了脑瓜机灵,他还擅长演戏:每当英国人宣布驱逐被他出卖的使馆同僚时,他都特别真诚地共情,根本没人怀疑他才是幕后黑手。当时,英国特工迈克尔·贝塔尼找到苏联驻丹麦使馆,表示愿意合作,奥列格知道后马上告诉了英方,贝塔尼被立即逮捕并被判处23年监禁,他在牢中熬了14年,生命的最后8年则是在警方的监视下度过的,于2018年去世。伦敦利用贝塔尼事件驱逐了苏联在英国的间谍头目古克,由其副手尼基京接任,奥列格则顺理成章地揽过了尼基京的职位。1985年1月,尼基京被召回国,奥列格开始代理他的工作。他的升职与1984年12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英不无关系,在英国人的协助下,奥列格起草了详细的说明,包括戈尔巴乔夫与撒切尔夫人可能谈些什么。由于很多预测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上级非常满意。如今,他可以大摇大摆地阅读克格勃英国总部收到的所有情报,并迅速转交军情六处。

他协助找到了苏联安插在挪威政府内部的最重要特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特雷霍尔特。而克格勃在南非的老牌特工科兹洛夫也因他的出卖而入狱两年,且每周五都会受到酷刑折磨,后来才被交换回国。与此同时,苏联国内对奥列格却格外赏识。因为英国情报部门专门为他提供了一些材料,像是南非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或者是英美关系的现状,他再把这些材料用克格勃的行话改写一番,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大功告成。

仓皇逃离祖国

1985年初,他被召回莫斯科,获得上校军衔。然而,他的名字不久后便出现在与克格勃合作的中情局特工奥尔德里奇·埃姆斯提供的“鼹鼠”名单当中。

克格勃高层发现有奥列格,非常吃惊,他们很器重他,从未怀疑过他的忠诚,认为这多半是造谣中伤,意在断送这位天才间谍的前程,但又不能对这样的信号视而不见。5月,他再次被召回莫斯科。他似乎觉察到不妙,在打开公寓房门时,他发现了异常:打开两道锁,他打算推门而入,但推不动,第三道锁的钥匙早就被他弄丢了,但却锁得严严实实,显然是有人来过。

克格勃在他回到苏联后迅速开始盘查,有一次还使用了精神药物。在跟克格勃人员吃饭时,有人递给他一杯下了药的白兰地,他非常谨慎,什么都没透露。但他发现自己被监视了,非常担心。

妻子莱拉回忆说:“(奥列格)有一次把我叫到阳台上,告诉我电话被窃听了,他可能会有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但他让我永远不要相信别人有关他的流言。”

因为担心身份迟早会败露,他决定出逃。他拿出一本英国精装小说,伦敦此前将逃跑方案藏在封面里。他拎上一只花花绿绿的塑料袋,走到约定好的街道,这是事先商量好的信号,表明他打算离开苏联。

军情六处迅速开始筹备相关行动。与此同时,奥列格每天不动声色地坚持外出跑步,最初还有特工监视,后来觉得他总是准点回家,就停止了盯梢。

1985年7月18日,奥列格跟往常一样,身穿运动服到列宁大街上慢跑,但他没有回家,而是拿着两天前偷买的去列宁格勒的火车票,离开了莫斯科。而后又乘公交车辗转赶往维堡市郊外的指定地点,即一块大圆石旁,他以身体不舒服要呼吸新鲜空气为由下了车,不久后,两辆挂有英国使馆外交牌照的轿车朝他驶来,对方考虑到他可能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

车上坐着英国驻苏联情报部门负责人及其妻子,后者还抱着新出生的儿子。奥列格躲在后备箱里,服用了安眠药,盖上铝毯,以防苏联边防军使用红外线探测仪。行动差一点失败:在苏联与芬兰交界处,警犬似乎嗅到后备箱里有人,开始猛撞车身。

但车上的女士相当镇定,她不紧不慢地下车,抱着婴儿,打开后备箱,铺开尿布,开始给孩子更换。警犬遂被带离。

汽车刚一驶入芬兰境内,英国人马上放起了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意在告诉奥列格一切顺利。当日,他便乘飞机抵达英国。在苏联,克格勃找了他一个半月,直到9月份英国宣布向他提供政治避难、驱逐近30位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的苏联外交官。奥列格还向伦敦提供了大量其他情报,以答谢“救命之恩”。

苏联马上驱逐了25名英国外交官,伦敦气得又驱逐了7位苏联公民,莫斯科以牙还牙……此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得不宣布停止这样的冤冤相报。

1985年11月14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缺席判处奥列格死刑,没收财产。留在莫斯科的莱拉说自己对于丈夫的双重间谍身份一无所知,没收财产的判决被撤销,莱拉也跟奥列格离婚了。

晚年孤苦伶仃

但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一直没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念想。20世纪80年代末,跟奥列格面谈过好几次的撒切尔夫人请求戈尔巴乔夫允许莱拉带孩子去英国,在1987年见过奥列格的美国总统里根也为他求情。最终,莱拉母女于1991年9月来到伦敦。但这段婚姻很快就走向了尽头:莱拉从奥列格那里分得了后者在英国的部分财产、一大笔银行存款和部分养老金,然后与他彻底断了联络,大女儿也与他形同陌路,只有小女儿会跟他见面,但也经常指责他背叛祖国。

200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向他颁发了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

随着岁月流逝,西方世界对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2008年,为吸引人注意,他高调声称俄罗斯情报部门试图毒死他,说自己一度感觉不适并失去知觉,但调查证明这只是他的臆想。如今,84岁的他孤零零地住在伦敦郊外的一处小房子里,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为了补贴家用,他经常接受采访或是作为专家提供咨询,每次收费仅50英镑。(编译/童师群)

单字解释: 曾 疯 狂 出 卖 情 报 俄 媒 揭 秘 给 克 格 勃 造 成 重 大 损 失 的 叛 国 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