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断崖式降温!没暖气、没空调,古人御寒“奇技淫巧”,今人叹为观止

    2022.12.2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据气象台近期发布消息称,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多地迎来了寒潮降温。

    尤其是东北地区,11月6日出现了强降雪,局部地区甚至还有大雪或暴雪。河北北部地区,气温最低低至0度。

    “断崖式”降温,导致很多城市不得不提前启动供暖,以确保广大市民温暖过冬。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疑惑,古人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是如何过冬的?要知道,古人甚至没有棉花,文献记载棉花在宋朝时期才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

    其实,古人是非常智慧、聪明的,他们取暖的“奇技淫巧”,让如今的我们不禁大呼厉害。

    秦朝“壁炉”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发明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名曰“燎炉”。

    所谓“燎炉”,和我们如今的“炭火盆”相似,形制小而简单,可依据人居的不同位置而进行移动。燎炉看似方便,但热量有限,很难让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燎炉之后不久,古人又发明了“烧地卧土”的火炕。具体操作就是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使用的时候将炭火移走,刚才炭火烧烤的席位就会保持长久的暖和。

    以上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极小范围的取暖。还有一点无法解决烟尘问题。

    到了秦朝,秦朝建筑师设计了全国第一座大型取暖设施——“壁炉”。壁炉,如如今的暖气片一样,只不过置于墙内,且壁炉里流动的是热气,而不是水。

    关于秦朝壁炉,1974年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被发现。

    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由土坯砌造,炉膛呈覆瓮形,可使热气在膛内有充分回旋余地,便于炉烟迅速排出。

    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椒室

    古人发现,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还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于是,古人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会用花椒作为保温材料,将其和泥混合在一起用于建筑房屋。

    文献记载,“椒室”最早出现在西汉宫廷及贵族家中,最具代表的是西汉未央宫里的“温室殿”。

    与此同时,花椒还可以与其他香料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温室效果,还有淡淡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熏笼与手炉

    椒室取暖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开始大量木炭出现,由此人们开始使用木炭取暖。

    那时候,贵族家里“到处热红炉”,夜夜弦歌宴饮,一派祥和。那时的木炭皆为人工烧制而成,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寻常人家根本用不起。

    与此同时,在木炭的加持下,也出现了小型的“熏笼”、“手炉”、“汤婆子”等,这些器具类似于如今的暖手宝。

    武则天时期,还有人设计了一种叫作“卧褥香炉”的取暖神器,这种香炉是个球形,可以放在被子里取暖、熏香用。

    它制作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组成,中央轴心处安置放木炭的神器,外边用镂空的金属球包裹。神奇之处在于,无论香炉如何旋转,点燃的木炭容积始终处于水平位置。

    从纸衣到棉衣

    唐朝发明造纸术后,市面上开始出现“纸衣”。

    所谓“纸衣”,就是用纸制作的衣服。古代的纸不像如今的纸这般轻便,它多以树皮制成,坚韧敦厚。尤其是宋朝的纸衣,拉力强、耐折耐磨。

    因纸衣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是穷苦百姓的首选御寒之物。

    除了纸衣,做的稍大一些就成了“纸被”;在纸衣中间添加麻絮、丝绵就成了“纸袄”。

    宋朝的纸衣、纸被洁白轻软,大诗人陆游曾在诗中赞叹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

    后来随着棉花的引进,棉衣开始取代纸衣。

    不过棉衣的大量流行,还需到了明朝。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开始鼓励实施全国大范围种植棉花,棉花的普及,才让棉衣成为御寒主流产品。

    还有一点,在纸衣之前,人们多是用兽皮御寒的。不过兽皮、裘皮等也属于贵族的奢侈品,寻常百姓根本无法享用。其实古时候百姓因无法御寒而冻死的,绝不在少数。

    地暖系统

    相较于南方,北方更加寒冷,由此很早以前,最迟在魏晋时期,北方地区已经有使用“火炕”的记录了。

    火炕往往与灶台相连,白天灶台煮饭时,热气会顺着火炕的坑道循环一圈再从烟囱排除,这样火炕白天积蓄的热量,在晚上就成了取暖的关键能量。

    火炕与秦朝时期的“壁炉”一样,不过一个是横在地上,一个是竖在墙上,原理相同。

    南宋文人朱弁曾自荐为宋朝使节赴金,到了北方看到“土炕”,不由地惊呼比貂皮衣服都厉害,并且写下赞美的诗句:“御寒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如今在东北地区、陕甘宁地区、山西北部地区的农村,土炕几乎成了家家户户过冬必备的物件。当冬天来临,窗外雪花飘飞,坐在温暖的土炕上,看着雪景是何等的惬意。

    文献记载,明清定都北京后,建筑师们依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在紫禁城宫殿的下方,特意铺设了地下火道,活在床下砌火道,从而实现了“地暖”的效果。

    单字解释: 断 崖 式 降 温 ! 没 暖 气 没 空 调 古 人 御 寒 奇 技 淫 巧 今 人 叹 为 观 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