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打虎将军赵登禹,赤手空拳力搏猛虎,殉国后被追赠为上将

    2023.06.0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抗日名将赵登禹又称“打虎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那年赵登禹才20岁,是冯玉祥的贴身卫兵。

    #历史#时间是1918年,地点是在常德的第16混成旅的军营。

    当16混成旅在这儿扎下营盘后,当地的老百姓在看热闹时脱口漏出一条信息: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并煞有介事地讲叙着老虎如何如何,谁家的猪被背走了,谁家的小孩被吃了,吃得只剩了一双脚板。

    老虎的话题轰动了军营,冯玉祥下令在军营周围排上一圈木栅栏,以防不测。尽管如此,将士们还是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有天晚上,有个人称“小不点”的兵做梦,大叫“虎、有虎”,爬起来乱跑,结果,炸了营。

    对于虎的威胁,只有一人不怕,赵登禹!他还盼着虎早点来呢,“虎来了好啊,我来当一回武松。”

    一天部队在野外搞训练,小憩时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了虎。有人甚至设想,现在虎来了怎么办?

    说到虎,虎真的来了,不知是真饿了,还是平日里骄纵惯了,它一点也不惧人,大摇大摆地走向训练场。这虎尽管没有《水浒传》中描写的景阳冈上那只吊睛白额的大虫来得凶猛,但毕竟走过来的是只虎,瞧那利爪,仿佛一脚踩出一个“死亡。”

    我的妈呀,兵们吓得四散奔逃,像个机灵鬼爬到了树上庆幸自己的聪明。只有他,赵登禹,站在原地不动,他从枪上卸下刺刀,握在手中,有如西班牙斗牛场上的勇士。

    “赵登禹,快跑!”战友们喊。

    “赵登禹,混小子,不要命啦!”连长气得跳起脚来骂。

    赵登禹就是赵登禹,这小子真玩命了,大伙平时只知道他武功好,他当过士兵们的武术教练,他创下了不少的“英雄救美人”之类的传闻,在那年代,没有真本事是到不了冯玉祥的身边,冯玉祥本身就功夫了得,尤其是刀术,但没有想到这小子胆量如此之大,玩命玩到如此程度。

    那虎大模大样地来到赵登禹面前,站住了。示威性地搐动鼻子,竖起钢针般的胡须,露出尖利的牙齿,望着赵登禹,真个是“虎视眈眈”。

    相持一会,赵登禹用刺刀对老虎摇了摇,意在引它发怒,扑过来,果然,当他摇到第三下时,老虎大吼一声,猛地扑向赵登禹。

    好个赵登禹,就在老虎的利爪就要抓着他时,他以一个武功高手特有的敏捷往下一蹲,让过利爪,顺势将手中的刺刀往上一顶,随后身子缩成一团从侧面滚出。

    “好!”躲藏着的战友们不知道怕了,几乎是同时发出一声喊来。

    这一刀,恰好刺在老虎的肚子上,老虎带着刺刀,一扭身,一声怪哮,再次扑向赵登禹。赤手空拳的赵登禹不慌不忙,待老虎扑来时,机警地朝旁边一闪躲过,一扭身,顺势捞住了老虎的尾巴。谁知这下不妙,老虎的尾巴很厉害,只一甩,将赵登禹甩出老远。好在老虎的肚子上扎有一刀,力使得不算猛,老虎在赵登禹还未爬起来之际,扑过来张口就咬,赵登禹瞅准机会,双手死抱住老虎的脖子,双腿一缩也绞住老虎的身子,就这样,整个身子吊在老虎的身上。老虎咆哮着,打着旋转,想甩掉他,可肚子已扎了一刀,加上赵登禹这一使劲,已喘不过气来了,渐渐地支持不住,身子开始摇晃。

    有几个胆大一点的兵,见老虎没有了威风,试着跑出来,拿起枪,照准虎头就是几枪托。

    老虎使尽最后的力气哀嚎了一声,趴下不动了,赵登禹也筋疲力尽地躺倒在地下。

    “啊……”全体人员围了过来,将赵登禹抬起来抛着,恰恰相反好有位记者来采访冯玉祥,闻讯赶到现场,于是便有了这张照片。(有照片的,但是模糊,网友可以去百度)

    在喜峰口的战斗中,身为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身先士卒率领的大刀队,更是砍出了英雄,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砍出了中国人心里憋着那团火。一曲《大刀进行曲》很快唱遍全国各个战场。

    后来赵登禹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所以人们便称呼他为“打虎将军”

    单字解释: 打 虎 将 军 赵 登 禹 赤 手 空 拳 力 搏 猛 虎 殉 国 后 被 追 赠 为 上 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