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谈谈古代社会造成近视的原因——有何应对措施?

    2023.03.0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程度是比较低的,而且古代有着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取官职。

    也因此,会有寒窗苦读十年的佳话,但是历史上出现的寒门贵子真的屈指可数,在古代封建社会,读书受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权利。

    又因为读书产生的近视人数是所有因素导致近视中占比最大的,也因此古代的近视率远远低于现在社会。

    但是,在古代近视的人也是有机会学习的人,近视后他们又会怎么应对在古代科学技术,医疗水平都不足以支持矫正和完全治愈近视的情况呢?

    一、古代社会造成近视的原因

    1.学子寒窗苦读

    古代封建社会向来就非常看重文化成就,富可敌国的商人社会地位不一定高,但是诗篇广为流传的文人一定非常受人尊敬。

    除此之外,虽然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期才建立的,但是其实隋唐以前的官吏选拔也是很大程度上都要审查其参与选拔的人的文化素质的。

    也因此,古代的官本位制度致使所有寒门学子不得不努力读书学习,以期求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常说学子寒窗苦读十年只为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但实际上,十年只是一个虚数,指时间很长,能够考取功名的人只花十年读书也算是比较少的时间了。

    首先要先学习十余年年才有能力参加童生试,这才是最初级的考试,再往上还有五级考试,每次考试都要间隔三年之久。

    这样算下来,在及冠之年就能够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优秀至极。古代的寒门学子晚上秉烛夜读,夜里只有较为昏暗而且不太稳定的烛火。

    在那个条件下看书怎么可能还能完好无损地保护眼睛。虽然古代能够读书的认数量很少,寒门学子更是少,但是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

    家中没有钱供其区私塾,没有能力供其拜再名师脚下,正是因为这样,寒门学子只能用着一些比较艰苦的方法去读书。

    2.预防措施和预防意识的缺乏

    不管是寒门学子还是世家大族的公子,在那样一个队对自然科学认识比较少的环境下,即使是家中富可敌国,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预防眼睛不受伤害。

    更何况寒门学子即使是具有防御眼睛近视的意识也有心无力。比如说在古代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

    虽然主要是为了宣扬这些寒门学子刻苦学习的精神,但是也可以从中窥视到古人对眼睛保护的忽视。

    而且在那样一个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有出路的环境下,眼睛的保护就显得不够重要了。3.近视的主要群体古代社会的主要近视群体无非久分为三类,这三类人还是互相重合,交叉的群体。

    最大的近视群体无非就是用眼过度致使眼睛疲劳导致近视的文人学者,第二类就是朝中为官,特别是任文职的官吏。

    最后一类就是没有办法预防的天生近视的类型,在古代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进行手术治疗的。三种近视的群体里面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就是文人学者了。

    在朝任职的官吏其实基本上也可以划分到文人学者这一行列。比如说宋欧阳修,他不仅是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了功名的朝中重臣,还是一首诗篇流出千古的大文豪。

    有文献记载他近视,在当官后时常看书看到眼睛疼而且看不清,甚至达到了已经快看不清的程度。像他这样的大文豪,同时又是心怀天下苍生忧乐的官吏并不少见。

    二、应对近视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1.将阅读中心从视力转移到听力

    古人如果眼睛近视了,但是也还是要继续工作,继续生活,这个时候近视虽然并非完全不能生活了,但是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地体现在工作方面。

    就拿欧阳修来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已经很难看清楚书上的字了,这势必会影响到文书的处理。

    因此,已经达到了欧阳修这样时候的高度的人,一般都会选择让书童,或者是府上的人读给他听。

    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及其具有局限性,一般寒门学子如果还没熬出头,怎么可能还有多余的钱来聘请书童或者帮自己读书的人呢?

    也是因为近视这件事情在古代本来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能够想办法应对近视带来的不方便的人大多数也都是有一定财富或者权势的人。

    2.中医药治疗

    当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中医中蕴含的智慧,时至今日都还无法完全研究透彻,但是却能发现,中医在病症上和西医治疗的本质差别。

    现在近视都是西医治疗,但是在古代社会,中医是唯一的医疗方法。中医在应对近视方面又能展现出何等效用呢?

    在中医中,把老年之前看不清东西的症状称为能近祛远症,简而言之就是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稍远一些就不可以了。

    在中医看来,这是一种病症,但是古代中医确实也没有能够治愈近视的方法,只有针灸,药疗等传统的舒缓眼睛疲劳的方法。

    中医治疗法在古代只能在近视前起到保护作用,而不能治愈近视后的眼睛。

    3.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古代医疗水平较低但是近视率也很低,虽然近视的人数少,但是始终也是一个问题。古人虽然是写毛笔字,字体比较大,也有夜黑就休息的习惯,但是也总有例外。

    就是这些例外,回夜读到烛火将尽,会日夜不休,会一目十行,也因此会有欧阳修,王安石和杜甫这样的人对视力下降感到惋惜。

    而且虽然古代近视的人和现在比算不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医药学家,中医学者投入到应对视力下降方面的研究。

    在元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清晰的近视和远视的区别,在清朝时期有关于科举考试的考生基本情况记载中记载有一百二十个考生近视眼就有一半以上的内容。

    清朝统治者还严格筛选掉了近视的人。虽然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达不到认识眼睛近视的根本原因和完全治愈和矫正的办法,但是不代表古人对近视不重视。

    正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他们更加重视近视带来的不便,以此渴望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追求美好的生活理念。

    总结

    古代的读书率虽然比较低,但是也培养出了数不胜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和文豪,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因此对于近视这一类病症的治愈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聪慧机敏的古人,他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在当下正产力水平下使用的工具克服近视带来的不便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探索发现精神。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更注重实用性,更注重对人民现实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参考文献:

    1.《眼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古代人近视了有什么解决办法》

    2.《资治通鉴》

    3.《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文/史海观复

    单字解释: 谈 谈 古 代 社 会 造 成 近 视 的 原 因 — — 有 何 应 对 措 施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