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牌廖耀湘被俘后,拍桌不服,我军请出一人,他脸色大变连敬3杯

    2022.07.0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48年11月的一天,北国已深入严冬,东北地区更是风雪成谷。

    在吉林省一个偏远山村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内,刘亚楼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酒宴。

    这是一间布置简朴的会客室,屋内点着炭火盆,散发着暖意。

    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与美酒佳肴,刘亚楼招待的特殊贵宾。

    便是刚刚在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

    这些国军将领一个个垂头丧气,眼神中透着忿忿和不甘。

    屋内鸦雀无声,只有筷子敲击餐盘的脆响,手指僵硬地拿着酒杯和筷子。

    他们闷声吃着饭。

    只是刘亚楼开口询问,才不情不愿地嘟囔几句,屋内弥漫着一片低气压。

    刘亚楼脸上始终挂着善意的微笑,体贴地为将领们一一斟酒,希望能化解他们心头的芥蒂。

    在这时,刘亚楼举起酒杯,移步来到主将廖耀湘面前。

    “廖将军,敬你一杯。”

    话音未落,只见廖耀湘眉头一皱,伸手猛推开了酒杯。

    “你们打得是什么仗?根本不懂战役,也不讲究战术。

    我的大部队还没有摆好阵型,你们就开始进攻了,胜之不武,我们把部队摆开,重新打!”

    说完一掌拍在桌上,餐具晃动,酒杯打翻,淋湿了一大片桌布。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走了进来......

    廖耀湘不禁为之一震,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主动向刘亚楼敬酒三杯,致歉。

    这名蹊跷的来客,究竟是何人?

    为何他的出现,会让廖耀湘的态度产生这样大的转变?

    一切尚待揭晓......

    廖耀湘其人

    1937年冬,北方呼啸的寒风中。

    一队满脸疲色的官兵,正沿着一条隐蔽的小路行军。

    为首的廖耀湘,迎着刺骨的风雪驰骋,他那张年轻的面庞此刻满是坚毅。

    短短三个月,这位小小营长,就已晋升为第二旅参谋主任。

    廖耀湘面对日寇强大的攻势,带领着部队在孝陵卫、紫金山等战略要地坚守。

    沐浴在阳光下的南京城,渐渐变成了硝烟弥漫、弹雨飞舞的战场。

    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每一刻都扣人心弦。

    紫金山脚下,日军的重机枪扫射声此起彼伏,战友们一个接一个中弹倒下,廖耀湘心如刀绞,但还是大声鼓舞众人士气。

    在他的指挥下,部队伏击日军,屡建奇功。

    然而敌人装备的优势,还是让战局渐渐向不利方向倾斜。

    “长官,我们撑不住了!”

    一个年轻战士哭喊着,双腿已被炸断。

    廖耀湘默默拥他入怀,面上却没有一丝退缩。

    在毒气弥漫时,廖耀湘与少数人从山崖跃下,重伤但幸存。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满目疮痍的南京已沦陷。

    回望着曾经的家园,看着城市一片火光,他的内心如同压在山的巨石般沉重。

    嘶吼的北风中,廖耀湘对着硝烟发誓,一定要将日寇赶出中华......

    1938年冬,寒风穿堂,廖耀湘带领新22师来到了险要的昆仑山。

    昆仑山脉,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而过,连绵的峰峦在夜幕下显得神秘而峻拔。

    “停——”

    他突然一声令下,士兵们在峻峭山路边整队。

    远处,友军正在和日寇展开激战,枪声隆隆,山谷间回荡。

    “同志们,前面就是敌人的炮火!”廖耀湘双眼放光,

    “我们一定要夺下昆仑关,把胜利的消息送给前线!”

    “是!”

    士兵们士气高昂地响应着。

    士气昂扬,很快挺进到昆仑半山腰。

    这时,日军的重炮忽然轰鸣,密集的炮弹从山顶倾泻而下。

    “左闪!”廖耀湘眼疾手快地下令。

    士兵们扑倒在地,子弹从头顶飞过,溅起一片尘埃。

    “同志们,敌人就在前面,我们必须死死咬住!”

    廖耀湘大喝一声,带领着血气方刚的青年军人继续猛冲......

    成功收复了数座山头,进逼昆仑关。

    然而,日寇的炮兵增援让局势逐渐变得扑朔迷离。

    阵地在敌我之间不断更迭,昆仑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沁出了战争的苦涩。

    在夜色的掩护下展开反击,艰苦奋战,一次次夺回失地。

    炸弹轰鸣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防空洞坍塌,但廖耀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观察着远处的敌军。

    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冷静和果敢。

    半个小时后,廖耀湘终于发现了敌人的炮兵阵地。

    脸上的土痕、衣袍的破损都无法掩饰他眼中的锐利。

    他下令集中火力前进,布置重型机枪,同时吩咐部分士兵包抄敌军。

    身负重伤的他亲自带领突击小队,如同一头狼直冲敌阵。

    一挥手,如同潮水般的士兵们冲出山谷,宛如一支激流,瞬间淹没了敌军阵地。

    经过五天连续的血战后,日寇终于败退。

    这一胜利不仅彻底扭转了战局,也让廖耀湘的名字响彻整个军营。

    当五星红旗在昆仑关飘扬时,烈日下,他不禁热泪盈眶——我们终于守住了这片热土!

    “滑铁卢”

    廖耀湘的部队如同一支机敏而凶猛的猛虎,敌人闻风丧胆。

    手下全副武装,美械闪亮,军中将领多数都是从美国学习回来的高级将领。

    然而,蒋介石为了获取更多美援,决定在东北战场上展开一场反击,派遣廖耀湘率领部队前往“抢夺”锦州。

    1948年冬,东北前线。

    廖耀湘的帐篷里,地图铺开,旗帜标注,然而主帅的脸色却十分难看。

    “将军,您看,这次的行动方案......”副官小心开口,却被廖耀湘一摆手打断。

    “我也无可奈何啊。”

    廖耀湘扶额道:“本不想白白送死,奈何上头一意孤行......”

    外头北风呼啸,本该烟囱冒烟的村庄,此刻却一派死寂。

    廖耀湘知道,这场战役注定凶多吉少。

    然而面对来自蒋介石的急令,他也只得提刀出征。

    与此同时,我军东野司令部。

    “廖耀湘犹豫不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司令一拍桌案,立即调集所有精锐部围攻。

    “各纵队不必找师,师不必找团,团不必找营,大家都找廖耀湘就行!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冲锋”。

    10月26日,秋叶纷飞的东北,3纵21团3营悄然穿越茂密的树海,潜伏在胡家窝棚周围。

    这个地方,被乡亲们描述为“拿短枪的多、小车也多、遍地都是电话线”的区域,却在这个寂静的秋日显得有些异样。

    纵深包围的夹击,令战局对新22师愈发不利。

    见时机不妙,廖耀湘和新22师师长周璞暗中悄然撤离。

    一个晚上,东北黑山县境内。

    夜色浓稠,狂风卷裹着落叶,在小路上呼呼作响。两个行人正踽踽独行,那略显笨重的身影,与四周环境格格不入。

    “我们得快点了,天亮不利行动。”

    略微矮一些的人催促道。另一人点点头,加快了脚步。

    这就是败退的廖耀湘和参谋长周璞。

    与农户交换了一些吃的,装换成普通乡民的服装。

    经过数日跋涉,两人已达黑山,沈阳就在前方。

    忽然,一名解放军巡逻兵走来,举着手电照向两人:“你们是什么人?”

    周璞刚想应声,高个子却抢先开口:“我是廖耀湘。”

    他知道,伪装已无意义。

    巡逻兵吃惊地睁大眼睛,随即反应迅速地将两人缉拿。曾经威风的敌军主帅,就这样失败收场。

    我军迅速将两个俘虏押送到司令部。

    此役可谓战无不胜,鼓舞了全军士气。

    它预示着东北敌军的覆灭指日可待,胜利的曙光已经闪现......

    历史的转折

    酒杯打翻,场面一度尴尬。

    廖耀湘站在人群中,心头万般不服。

    自己可是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仅次于张灵甫武装精良的七十四师,就这样败了?

    刘亚楼微笑着,没有责备的意味,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他意识到,此时需要引入一个调解者。

    这个人的出现,让整个房间的气氛一凝,每个人都不禁站起身来,向这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敬了一礼。

    廖耀湘也愣住了!

    廖耀湘深吸一口气,他的内心也随之起伏。

    他一直自认为是黄埔一期生、远征军的出色将领,地位高于许多人。

    然而,此刻他看到曾经的学长,曾经的上级,居然在这个转折的历史时刻做出了改变。

    “郑洞国,你怎么会这样?”

    廖耀湘忍不住发问,他的声音里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郑洞国看着廖耀湘,轻声道:“这场战争已经无法打下去了,我们应该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长远。”

    想起国家的动乱,军阀的混战,百姓的流离失所。

    在这一刻,廖耀湘的心中泛起涟漪。

    或许,这并非是背叛,而是一种无奈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场饱经磨难的战争,已经让许多人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廖耀湘再次端起酒杯,主动敬了三杯酒,这一次没有狂傲,而是带着一丝歉意。

    在这杯酒的交汇之际,众人仿佛看到了历史的转折,也看到了一种新的理解与和解。

    单字解释: 王 牌 廖 耀 湘 被 俘 后 拍 桌 不 服 我 军 请 出 一 人 他 脸 色 大 变 连 敬 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