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八路军帽子上“两粒扣”,不仅是装饰,其他几项功能才是真的实用

    2023.10.0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也最光辉的一页。在那场浩劫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也展现了顽强的抵抗和奋斗。

    在那场战争中,八路军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还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和民主建设,为全国抗战形成了坚实的后方支撑。

    八路军的军装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他们的帽子,前面有两颗纽扣。这两颗纽扣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它们不仅是装饰,还有多种实用功能。

    那么,这两颗纽扣是怎么来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又代表着什么意义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纽扣的起源说起。其实,这两颗纽扣并不是八路军自己设计的,而是沿用了国民党军服的设计。

    而国民党军服又是仿制了德国军服的样式。原来,在北洋政府时期,多数北洋军官其实与德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从1912年到1928年间,中国陆海空三军共有2000多名学员赴德国留学。德国也派遣了很多军事顾问来中国指导训练和改革。从德国引进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所以,在军服上也借鉴了德国的设计。

    德国军服上有一种特殊的帽子叫做山地帽,它是德德国军服上有一种特殊的帽子叫做山地帽,它是德国山地兵和滑雪兵专用的帽子,前面有两颗纽扣,是用来固定帽围的。

    帽围可以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中调节,起到保暖或散热的作用。

    这种帽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使用。国民党军服上的帽子就是仿制了这种山地帽的设计,只是在颜色和材质上有所不同。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按照协议要求换上了国民党提供的军装,帽子上也增加了青天白日徽和两颗纽扣。

    但是,八路军并没有完全遵从国民党的规定,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对军装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创新。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他们对帽子上的两颗纽扣的使用。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纽扣,在实际作战中发挥了多种功能,不仅方便实用,还体现了八路军的智慧和创造力。一方面,两颗纽扣可以解开帽围,让帽围覆盖在耳朵和脖子上,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在严寒地区作战时非常必要。

    例如,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们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与日寇激战,他们就利用帽围保护自己的头部和颈部,防止被冻伤。

    另一方面,两颗纽扣也可以固定帽围,在炎热地区作战时可以散热透气,在丛林山地作战时可以防止小飞虫侵扰,在炮火纷飞时可以抵挡噪音和弹片。例如,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战士们在夏季高温下与日寇周旋,他们就利用帽围遮挡阳光和汗水,保持头部清爽。

    此外,两颗纽扣还可以减少军帽的磨损,在战士们卧倒隐蔽时,使纽扣与地面接触,不会损坏帽子前额的布料,在物资匮乏时节约资源。

    例如,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战士们经常要在草丛、沟渠、土堆等地方埋伏或突击,他们就利用纽扣保护自己的帽子。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纽扣,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设计,还是一种象征和标志,它代表着八路军的信念和精神。

    一方面,两颗纽扣从外形上看有些像阿拉伯数字,与八路军的番号相吻合,也与八一建军节相呼应,显示了八路军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建设的贡献和忠诚。

    另一方面,两颗纽扣也反映了八路军对国民党的区别和反抗,很多八路军战士摘下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只留下了两颗纽扣,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

    此外,两颗纽扣还体现了八路军的纪律性和统一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八路军战士都保持着整齐划一的军装,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和战斗力。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纽扣,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的历史细节,它见证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和辉煌成就。

    它也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符号,它教育我们要坚持信念,勇于创新,节约资源,团结一致,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和繁荣而奋斗。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单字解释: 八 路 军 帽 子 上 两 粒 扣 不 仅 是 装 饰 其 他 几 项 功 能 才 是 真 的 实 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