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资治通鉴:涉及人事任命,背后都有复杂的利益计算!

    2023.09.2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资治通鉴》汉纪一第9卷

    汉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译文】:韩信好几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觉他不同于常人。待汉王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

    【原文】: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译文】: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谒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骂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跑呀?”萧何说:“我不敢逃跑哇,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啊。”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呀?”萧何道:“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已是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找,说追韩信,纯粹是撒谎!”

    【原文】: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译文】: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郁沉闷地老呆在这里呀!”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

    【原文】: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译文】: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却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所以要离开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的完备仪式,这才行啊。”

    【原文】: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译文】: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各自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

    【解析】

    这一段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上非常有名。

    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韩信,刘邦绝对会被堵在汉中当他的汉中王。就算打出了汉中,也会被项羽搞死。

    韩信一开始是在项羽手下听命,但是项羽打仗向来喜欢猛打猛冲,不喜欢用计谋,所以对韩信也是不听、不用。所以韩信才到了刘邦的麾下。

    不过,韩信也不是说一到刘邦麾下就获得重用,中间发生很多事情暂且不表,最关键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紧接着就是刘邦拜将。

    是刘邦大胆敢用人?姑且算,但是其实背后刘邦也有无奈,更有其他的算计。

    下面一一分析。

    1.刘邦的现状

    之前说,当刘邦被项羽分封在汉中时,他手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关东、中原地区的,因此很多人就想开战。但是无奈打不过项羽。之后更是发生了大量士兵、将领逃跑。

    刘邦也头痛,士兵跑了大不了拉壮丁。

    将领跑了没带兵的,那就是真的算废了。

    2.萧何的作用

    萧何在刘邦队伍里面的作用是什么?

    后勤部长的角色,刘邦的军粮、兵员、内部管理就是靠萧何撑起来的。

    如果萧何走了,刘邦的队伍将彻底崩溃。

    所以,为什么当刘邦听到萧何“逃跑”之后会大怒。

    因为刘邦知道萧何对他的重要性,远胜过其他将领。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算是刘邦的三驾马车,萧何是内政、张良是战略、韩信是军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拜韩信的无奈

    萧何为什么跑,其实是为了找韩信,给刘邦留住人才。

    从这点上来看,其实有2层含义。

    第一,萧何相信韩信是人才。

    第二,萧何对刘邦还有期望,所以才会为刘邦找人才。

    当面对萧何提出要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刘邦从心底是不愿意的。

    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

    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战国时期魏国国相公叔痤病逝前,魏惠王问他谁可以做国相,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商鞅),还希望魏惠王把国事委托给公孙鞅,魏惠王并没有认可。

    其实这里,韩信、公孙鞅处境是相似的。

    第一,太年轻。第二,没有名气。第三,没有经历。第四,没有资历。

    但是同样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被君主看重之人所推荐。

    其实换任何老板领导,对于这种新人,你让他贸然把公司某个业务交个他,他心底是发虚的。

    公孙鞅、韩信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公叔痤将死,萧何活蹦乱跳,而且萧何此时还特别被刘邦倚重。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已经不是刘邦是否愿意用韩信了,而是刘邦想通过用韩信来稳住萧何。

    刘邦怕自己拒绝萧何的建议,让萧何离开。

    就算封韩信为大将军又如何?现在刘邦又不打仗,他一个大将军除了练兵剿灭土匪还能干什么?吉祥物而已。

    4.隆重拜将的意义

    重用韩信给他个大将军还不够,还有起高台搞仪式。

    类似的操作有没有,我印象不是太深,可能有,只不过我看了可能忘记了。

    但是,从刘邦为韩信登坛拜将来看,这么做,其实有几个用意。

    其一,给韩信面子,满足他。

    按照马斯洛心理需求,最高的两层就是自我实现和尊重。刘邦登坛拜将就满足了这两点。

    这也是萧何针对刘邦的性格提出来用于安抚韩信的对策。

    其二,给韩信站台,树立权威。

    韩信在刘邦队伍里面没有资历、没有功劳,但是却越过这些老资格直接成为大将军,成为他们的上级。将领会高兴?显然不可能。

    所以,《资治通鉴》《史记》中都写到:一军皆惊。

    刘邦登坛拜将,搞的这么隆重,就是在用自己的威望撑韩信,潜台词就是用韩信是我刘邦的决定,我支持他,你们要是反对他,就是反对我刘邦。

    第三,做给其他将领看

    别的将领老资格、有军功,看到刘邦能够册封大将军,最后却不是他们,而是一个新人,自然心中极度不爽是人之常情。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2种情况。

    要么走人,要么继续留下来。

    对于前者,这个时候走了反而是净化队伍留下真正忠于刘邦的。对于后者,面对如此人事安排还继续留下的,自然也是真心忠于刘邦的。

    这多少有点做戏试探的意思。

    第四,做个人才看

    燕昭王重用郭隗,于是有了乐毅、剧辛的出仕燕国。

    用人,不光是用其才,更有做宣传、立榜样的意思。

    汉中地区远离中原,人才凋敝。

    刘邦重用韩信这个胯夫(韩信胯下之辱典故),虽然拉低了刘邦的B格,但是也说明刘邦他敢用人。

    关东、中原的人才听闻之后会怎么想?

    “妈的,刘邦无人,连个胯夫都用。我比那个胯夫强多了,要是我去刘邦那里必定获得重用。”

    毕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在这样的宣示下,人才会主动向刘邦靠拢。

    第五,做给项羽看

    为什么又做给项羽看呢?

    在刘邦入汉中时,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栈道,以示项羽无东归之心。

    现在刘邦用韩信做大将军,韩信又在项羽手下干过,项羽又看不起韩信(其实是不用韩信,不用自然不知道他的才华,也就小瞧他)。

    项羽再结合刘邦麾下将领逃跑的事情,自然会推断出刘邦手下已经无人可用,居然用原来自己手下那个没用胯夫的韩信做大将军。这只会让项羽更加小瞧刘邦。

    有的时候,敌人越是小瞧你,反而是好事,因为你捅刀子的时候伤害才能越大!

    【启发】

    今天的内容,更多是对刘邦登台拜将册封韩信为大将军这一事件做深入解读。

    说材料有启发,有一点,但是太散乱,强行归纳总结,有点牵强附会。

    所以,今天的内容让大家看明白登台拜将这件事,不是这么简单,背后其实有很复杂的利益计算。

    也再重申一下,每个人事任命背后能够挖出很多信息。

    单字解释: 资 治 通 鉴 涉 及 人 事 任 命 背 后 都 有 复 杂 的 利 益 计 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