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两千年来,此地“造反”140多次,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雄兵三百万?

    2022.09.2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纵观上下五千年,自汉“刘邦”开始,到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几乎每一场大规模战争都少不了一个地方“四川”。汉帝“刘邦”自蜀地“汉中”征讨天下,三国“刘备”以巴蜀得鼎足三分,再到唐、宋、元、明、清,巴蜀“四川”几乎没拉下任何一个朝代,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更有名言“无川不成兵”。

    历朝历代“四川”都是兵家多出之处,据历史统计,自秦时四川共发生兵乱140多次,农民起义100多次,地方官员亲自领导的就有40多次;当然,各种原因起义失败的占大多数,但四川成功建立“政权”的也有14次之多。那么问题来了,巴蜀之地究竟有何“魅力”之处,四川百姓骨子里到底流淌的是怎样的“革命”血液,以至于成为了历史上最为不平静的地区?

    说巴蜀“四川”总会使人联想到“刘邦”和“刘备”,这两位历史巨星都是依托巴蜀最终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不是一统中原就是鼎力三国,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割据一方”的地理位置吗?还真的是,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山”的名句,这句话不仅简要阐述了四川盆地的地貌,同时从侧面反映出了四川的军事险要之处。

    四川本是“盆地”,四面几乎都被险峻大山所包围,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得四川其实就等同于得到了天然的屏障保护,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许是川兵太过强悍,历史上的“元朝”统治者曾故意把“汉中”划出了四川;“汉中”素有“四川锁钥”之称,堪称通往巴蜀深处的门户。元朝统治者将“汉中”故意划出四川,同时也反映了对“川军”的忌惮之心。

    军事上,四川除了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之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那就是“富庶”;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之所以称四川为“国”,主要是因为巴蜀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产之物可以自给自足;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有朝一日被敌军围困,只要打不进四川,巴蜀百姓就不愁吃喝。不愁吃喝“养兵”就不成问题,正如汉刘邦和刘备一样,动则四川出兵数十万之众,可想巴蜀之地的“富庶”程度。

    除了有天然屏障和易于养兵之外,巴蜀之兵骁勇善战才是其对令人“忌惮”之处。四川在历史上曾是“蛮夷”地区,那里的人们多以山中走兽猛禽为伍,甚至未成年的小孩都要比中原农耕地区的小孩彪悍的多,其主要原因是川人善“猎”。这里的“猎”不仅仅只是说“打猎”,无论是从体制素质上来说,还是从生活环境来讲,川人都有着中原人不可相提并论的优势。

    最著名的就是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仅仅一个四川就出动了300万士兵,在当时平均8个国军中就有一个是“川军”,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毕竟四川不过是偌大中国中的一个省而已,而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省,其出兵量就达到了全国兵力的8分之一;试想,如果每个省都如此,其军队人数将是日军的多少倍。

    当然,川军虽能征惯战,同时人数优势最多的,但在当时装备缺失最差的;据统计,尽是抗日牺牲的川军就达到60多万,占到了全国因抗战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假设,如果这300万川军所配备的武器与其他军队无异,那么这60万川军的牺牲将换来多少日本侵略者的陪葬?

    “无川不成军”不仅仅说的是四川的出兵量,更是对“川军”的一种肯定;但这样的装备和牺牲所换来的结果,无疑是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的最大讽刺,同时也是日本侵略者的“无上幸运”。

    单字解释: 两 千 年 来 此 地 造 反 多 次 到 底 是 什 么 造 就 了 雄 兵 三 百 万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