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英国要租香港100年,李鸿章却只肯租99年,少租了1年有啥用?

    2023.03.1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1997年的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离开祖国99年之后,重新回归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天举国欢腾。当时的我还年幼,还特意买了一件印着香港回归的纪念版T恤。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一手代为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依旧不能否认,李鸿章在当时是为数不多可以与洋人一争长短的人。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其在前期也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康熙时期,还一度扩充了中国当时的版图,祖孙三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可好景不长,清朝的统治者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中,他们飘了。认为自己的发展已经远超别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方针,于是,大清的发展慢慢地落后于西方的国家。工业革命的这股风没有吹到华夏大地,西方国家趁机闷头发展。他们造出了火车、轮船、枪炮,他们船只可以横穿海洋,他们的枪炮射程又远又精准。

    而此时的大清朝,则还在幻想着八旗子弟能够保家卫国。抛开西方国家的发展不谈,1840年前后的八旗子弟,早已不是清军入关时期的八旗子弟了。他们自从进入了中原之后,便被这里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骑马射箭的本领早就仍到了一边。

    于是,西方列强看到了这一点,便在1840年用枪炮打开了大清朝的国门,强行开启贸易通道。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西方机械自动化生产的产品在华夏大地得到了倾销,传统的手工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来华贸易的国家均赚了个盆丰钵满。

    列强们赚到了钱,便不再满足于贸易,他们合计着,如果能够搞到一块土地,那想必也是极好的。当时的英国工业水平排在世界的前列,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1842年,英国还是将手伸到了大清的国土上,并用武力占领了香港。

    当时,英国黑不提白不提的就将香港赖到了他们手里,这种情况很好处理,等我们强大了,拿回来便可以了。但他们显然有高人指点,在极力地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并在1842年利用《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分离了出去。之后在1860年,组成英法联军,攻入了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让了九龙半岛。

    侵略者的胃口总是大得惊人,他们在取得了香港地区的所有权之后,便开始幻想着永久据为己有。于是便在1898年,趁着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被击败的契机,开始狮子大张嘴,要租借香港100年。英国的小算盘打得还是比较精明,清政府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战败,此时士气低迷,军事实力也遭受到重创,此时清政府根本无力抵挡来自英国方面的压力。

    怎么办?慈禧老佛爷早就说了:“愿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就表达了慈禧对外的方针,那便是给得起的都给,只要是你们开心就好。对于慈禧这个人,怎么讲呢,她本身的水平就在那里放着,皇权传到她这里的时候,知识水平有限的她还成为了清朝实际的掌门人。她面对大清后期被动的局面,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委曲求全地活着,她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对于英国无理的要求,慈禧太后命李鸿章前去洽谈此事,李鸿章与洋人交道打得多了,租借的潜规则他也了解得比较清楚。一旦一个地方租借超过100年,那么这么地方便永久地归了这个国家。

    李鸿章看穿了这个阴谋,于是他据理力争,最终迫使英国接受了租借99年的约定。李鸿章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签下这卖国的合约,而且他对后代也抱有希望,即我们定然会崛起,而英国不会一直强大,香港必然会重新回归祖国。英国面对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也选择了妥协,最终签下了这99年的合约。

    李鸿章为香港的回归保留了希望,我在想,不管当时李鸿章签的是100年还是99年,我们都会到期收回,但李鸿章签约99年的做法,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力气,也理应感谢李鸿章

    单字解释: 英 国 要 租 香 港 年 李 鸿 章 却 只 肯 租 年 少 租 了 年 有 啥 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