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坑”了日本人的两个军阀,一个“借兵不还”,一个“借钱不还”

    2022.09.0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在与日本侵略者对抗的十余年期间里,中国不计其数的热血男儿,坚守在抗战的第一线,牺牲自己的年华青春,为后人谱写出动人的和平乐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数的共产党人与一些仁人志士,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不乏一些军阀为抗日贡献己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两位军阀分别是张作霖与段祺瑞,他们一个耍的日本团团转,一个骗了日本两个亿的银钱,实属大快人心。

    英雄不问出处

    说起张作霖,那可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大人物,战功赫赫,号称"东北王",只是鲜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北洋军的奉系首领,也曾出身微寒,拥有一个极其悲惨的童年。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中的一个偏僻小乡村,因是家中最小,故而父母兄弟都唤他的乳名为:老疙瘩。当时正值清朝的光绪末年,国力衰弱,老百姓既要受清政府剥削,又要被国外的侵略者所压迫,全国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张作霖所在的村庄也毫不例外,家家户户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是贫寒困苦。

    尤其是母亲常年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活,全家祖孙三代,仅靠父亲一己之力来养活,家中光景更是不堪。据张作霖回忆,他小时候很少吃过饱饭,新衣服也从来没有穿过,都是哥哥穿过剩下的,母亲缝缝补补打好补丁之后,让年幼的张作霖套在身上接着穿。

    猪肉白面更是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回,平日仅靠红薯、玉米、菜叶这些粗粮为生。在那样艰难又动荡的岁月里,能够平平安安地活下来,对于张作霖来说已经是人生幸事了。

    虽然家中凄苦,可是家和万事兴,张作霖父母感情很好,他们兄弟姐妹之间也相处得十分融洽,一家人守着一口锅,几亩薄田也算过得和和美美。只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张作霖十三岁那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却因病去世了。

    父亲撒手人寰,养家糊口的重任便交到了张作霖与哥哥身上,刚满十四岁,张作霖就开始了闯荡江湖的打拼。他做过学徒,学过木匠,跟着人做小本生意,在街头巷尾卖过包子,还一时兴起的拜师学过兽医。正是因为幼年时期经受过的种种磨难,恰巧造就了张作霖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钢铁般人格。为他后来成为东北王,称霸一方,奠定了格外重要的基础。

    称霸东北,戏耍日本人

    在外挣钱谋生,并没有张作霖想的那么简单,底层社会中的黑暗与人心的狡猾险恶,并不是他一个十几岁的赤子青年可以抵抗得了的。在生活所迫之下,张作霖不得不像《水浒传》中的林冲、宋江之辈一样,被逼上了梁山,投了绿林军。占山为王,正儿八经的成为了一名土匪。后来,随着"绿林军"队伍的不断壮大,便逐渐成为了清政府视为眼中钉的"黑恶势力",多次派兵进行征讨。

    可是由于绿林军的驻扎地,地处要势,悬崖陡峭且容易隐藏,清政府多次收剿均战败而归,后来不得不想出招安计策,许诺绿林军招安之后,给予高官厚禄,良田百亩。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如此可观的诱惑面前,他们选择下山顺服于清政府。

    这批"绿林军"被清政府招安的时候,张作霖凭借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已经在其中担任要职,与清政府合作之后,他又献计协助清政府剿灭了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带头参加甲午中日战争,杀敌无数,替清政府消除蒙患。

    尤其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当中,张作霖负责的地区被称为"保险区",作为负责人,他态度极其认真,而且遵章守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领士兵,维护周围治安。使得频繁过来骚扰的胡匪闻风丧胆,护得整个"保险区"一片和平。

    也因为此,张作霖得以声名鹊起,管辖的范围逐渐开始扩大,直至后来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重要官职,被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尊称为"东北王"

    到了张作霖在东北站稳脚跟,尊为"东北王"之时,整个东三省已经处于了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不仅在中国地处要势,而且地大物博,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拿下东北,就是拿下了半个中国。于此同时,沙俄也将目光聚集于此,再加上东北王张作霖的坐镇,恰巧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僵持局面。

    前期还好,三方军事实力都较为相当,只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张作霖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郭松龄竟然意外叛变了。郭松龄带领手中积攒已久的人马,深夜偷袭张作霖,张作霖不备,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损伤惨重。

    可是,作战多年的张作霖,并没有被对方强烈的攻势所压倒。他镇定的分析时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张作霖清楚地知道,以目前的兵力,孤身与郭松龄正面抗争胜算并不大,必须得找个帮手,合二为一,帮助他一起对抗郭松龄。

    思前想后,张作霖想到了日本人。于是,张作霖亲自出面与日本将领谈判,允诺说,如果日本能出兵帮他攻打郭松龄,那么他就愿意让出东北一半的资源和土地给日本人使用。

    在利益面前,所有的敌人都可以握手言和成为朋友。面对东三省巨大的资源诱惑,日本将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与张作霖的谈判,立刻派出精兵强将帮助张作霖平乱。

    就这样,张作霖与日本人联手共同解决掉了郭松龄。可是事后,当日本人拿出当初签订好的土地割让协议让张作霖兑现时,张作霖却抵死不认,只是淡淡地说:"你们记错了,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我从未做过此种承诺"。

    当时张作霖刚刚打了胜仗,正值兵强马壮,军心最强的时候,面对面前十几万的东北军,日本人也只能敢怒不敢言,默默吃了哑巴亏。

    兵不厌诈是《孙子兵法》中记载了数千年的道理,在后来几大军阀发动起的"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兵力有限,故技重操的与日本人再次谈判,承诺他们东北丰厚的矿产资源,以及至关重要的铁路命脉。

    在诱惑面前,人总是会失去理智,日本再次发兵协助张作霖,使其在"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且顺利成为了北洋大总统。

    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张作霖接过日本将领又一次递过来的谈判承诺书,放荡不羁的在上面签了一个大大的"阅"字,双方承诺再次就此作罢,日本人再次吃了哑巴亏,第二次被张作霖耍了。

    北洋之虎段祺瑞

    如果说张作霖戏耍日本是"借兵不还",那么另一位民国名将段祺瑞就是典型的"借钱不还"。段祺瑞字芝泉,186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有"段合肥"、"正道老人"、"北洋之虎"等称号。段祺瑞曾官至国家总理,手下精兵数十万,是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军阀割据时期,兵多马壮固然是好,只是兵多费贵,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段祺瑞当时是背靠日本力量,日本亲近段祺瑞,为的就是能获得东北的矿产、铁路等资源。精明如段祺瑞,自然知道日本人接近他想要干什么,加上当时正处于资金短缺之际,段祺瑞就以东三省铁路为诱饵,频繁的向日本人借钱。

    据记载,段祺瑞前后共向日本人借了八次钱,加起来一共有两亿之多,由于当时经手这件事的日本将领名叫西原龟田,所以就被后人称之为"西原借款"事件。两亿巨款很快便被段祺瑞运用到军队物资筹借中,可是仍是不够。

    段祺瑞便再次向日本人提出了借款的要求,可是日本人这次也向段祺瑞提出了要求,要求段祺瑞把东三省铁路的使用权限交给他们。段祺瑞自然不会认账,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又怎会把如此至关重要之地拱手让与敌人。

    就这样,直到段祺瑞去世,日本侵略者也没能从他手里要回一分钱,更别提东三省的铁路使用权了,简直是黄粱美梦,天方夜谭。张作霖后来在沈阳皇姑屯被日军炸药炸伤,不治而亡;段祺瑞后来身患重病,却宁死不开荤,最后病死于上海。

    二人虽已离世多年,但把日本人耍得团团转的事迹至今还广为流传,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这背后,也显示了当时中国时局之动荡,被列强侵略之困顿,人民渴望远离战乱之期冀,而今国家富强,繁荣昌盛,更应不忘历史,坚持初心,砥砺前行。

    单字解释: 坑 了 日 本 人 的 两 个 军 阀 一 个 借 兵 不 还 一 个 借 钱 不 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