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塔山阻击战,总预备队该不该动用?林彪吴克华李天佑三人三想法?

    2024.03.0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一位军迷问帅克:塔山阻击战,林彪到头来没有动用总预备队,而总预备队在打锦州时也没有用上。结果是防守塔山的4纵伤亡较大。如果总预备队上了,4纵伤亡不就没那么大了吗?总预备队到底该不该动用呢?

    我们说,很多军迷都在为林彪在《大决战》中的那句“总预备队不动”而折服喝彩,但这位军迷却能够反向思考,提出了总预备队到底该不该动用问题。这还是挺有意思的,至少说明他很爱动脑子。考虑到动用总预备队问题主要是关联到三方三个关键人物,第一个是东野司令员林彪,第二个是守塔山的4纵司令员吴克华,第三个是总预备队1纵司令员李天佑。那就让我们从三个人对动用总预备队的不同心态分析入手,或许不难找到答案。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吴克华的心态。

    作为一支来自于胶东半岛上的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吴克华的4纵和1纵、2纵、3纵、6纵等几个最早成立的纵队一样,都是东野作风顽强的部队,都是林彪麾下铁血善战的劲旅。吴克华深知,辽沈战役首要在于夺占锦州,而锦州能否拿下关键又看塔山能否阻住。此时,经过上下传导,誓死保住塔山已深入到四纵每名指战员的内心,并外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对此,作为纵队司令员的吴克华,早在战前动员时便说过这样的铁骨铮铮之言: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要坚决守住塔山。打掉吴克华还有莫(文骅)政委、胡(奇才)副司令员等领导人。我们就是誓与阵地共存亡,就是决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古时打仗有破釜沉舟之说。吴克华的这番话无异于也把守塔山的退路堵死。作为东野的一个名将,吴克华比谁都清楚:一旦李天佑的预备队支援上来,赫赫威名的4纵从此将威风扫地,将“脸面”没处放,甚至有可能今后在东野都有点无法立足。因为在这样决一生死的大战中掉了链子,若想再抬起头来谈何容易呀?

    吴克华的内心世界说来并不复杂,他的言行折射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看重的是革命军人荣誉高于生命,迸发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正是基于此,从吴克华也好,从四纵全体指战员们也好,从他们的骨子里肯定是不希望1纵这个总预备队支援的。哪怕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这种铁血和气概打出来,也一定要把塔山阵地牢牢守住。

    让我们再分析一下李天佑的心态。

    在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中担当总预备队,对于李天佑来讲,多少有些矛盾的心理。因为,总预备是一个既光荣又有些尴尬的角色。

    一方面,只有战斗力极强、作风极为过硬的部队,才能在这种大决战中有资格担当总预备队。因为总预备队的角色十分特殊,主要就是作为关键时刻的奇兵和“消防队员”,以应付战场随时出现的不测,毕其功于一役,为战役的最终胜负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另一方面,战争有其戏剧性的一面。如果仗一旦打顺了、打巧了,总预备队就很有可能纯粹变成预备,最终派不上用场而束之高阁。

    在塔山阻击战这个问题上,李天佑便遇到了这一个问题。实际上,早在塔山阻击战开打前,李天佑即与守塔山的4纵吴克华司令员沟通过。李天佑还专门组织1纵的部分干部去4纵进行慰问,并且主动送去了不少弹药。以此向4纵表示,1纵是4纵的坚强后盾,需要的时候随时召唤。

    然而,即便是听到了塔山方向的隆隆炮声,即便是感觉到塔山方向上的4纵打得极为艰苦。但4纵就是不向总预备队的1纵求援。为此,李天佑还特地打电话给吴克华:“老吴,你们有没有把握?需要我们1纵上吗?”然而,回答李天佑的是这样掷地有声的硬话:“没问题,此战役我们4纵包了,绝对不会有劳老大哥纵队的!”

    一般人的常理思维,阻击战打到这个艰难份上,甚至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吴克华完全可以同意李天佑的建议,甚至乐见李天佑主动来援,至少可以大大缓解4纵的阻击压力和战斗伤亡。然而,吴克华就是不吐口。

    李天佑给吴克华的电话,无疑体现了阶级友爱,无疑体现了革命军队是一家人。但作为闻战则喜的战将,因不能上阵杀敌,肯定多少有点手痒痒的心理,甚至是一点酸楚的味道和心态。

    让我们最后看一下林彪的心态。

    应该说,林彪是排兵布阵的高手,他把总预备队部署在锦州与塔山之间的高桥,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这个位置位于塔山与锦州中间,两个战役方向可同时兼顾。只要任何一方出现战局不测,总预备队便可随时听令而动,去执行“灭火队”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整个战役的总指挥,林彪把李天佑的1纵这个王牌握在手中,确保始终能够掌握着机动和拳头力量。这充分地体现了林彪用兵缜密持重的一面。

    但林彪同样深知:这次大决战非同以往,尽管东野总兵力远超过国军,但实际上他手上的预备队并不多,虽号称是总预备队,但却只有李天佑的1纵(欠1个师)。对于敌我双方百万大军的交兵鏖战,留这么多的预备队实在不多。当初二战和三战四平时,便因兵力不足、预备队不够而吃了不小的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这次不到万不得已,林彪是不会动用总预备队的。因为这样的大决战,无疑越迟动用预备队反到是越主动,越迟动用预备队反到越有战役回旋余地。

    所以,从林彪的视角和心态上说,总预备队始终用不上反而才是最好,反而说明仗打得霸气漂亮。

    总的来讲,作为战史研究者也好,作为普通的军迷也好,我们自然应当站在整个战役全局的角度,来审视林彪该不该动不动总预备队的问题。而实践证明,林彪的做法是完全正确而妥当的。

    单字解释: 塔 山 阻 击 战 总 预 备 队 该 不 该 动 用 ? 林 彪 吴 克 华 李 天 佑 三 人 三 想 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