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诸葛亮的“四大憾事”:错信一人,错跟一人,错娶一人,错杀一人

    2023.08.0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象征,他的才华和智谋令人称道。然而,除了那些伟大的壮举外,他也曾经有过一些憾事,这些憾事让他留下了心中的遗憾。错信一人,错跟一人,错娶一人,错杀一人。

    在蜀国的边境,一座战略要地街亭,成为了命运的交汇处。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被赋予智慧的人,他的眼神中蕴含着对天下苍生的关切。然而,他也犯下了一个决策的错误,而这个错误让他备感愧疚和懊悔。

    蜀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才稀缺,而诸葛亮深知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键。他怀揣一颗渴望天下太平的心,开始招贤纳士,期望能找到能够承担重任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了一个年轻的将领,名叫马谡。

    马谡曾经在刘备面前表现平平,被视为纸上谈兵的学者。然而,诸葛亮不止一次听闻马谡在朝廷或民间留下的佳话。他打听到马谡曾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这让他对马谡心生期待。他相信马谡的潜力和才华,决定给他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守护街亭。

    街亭,一座将军士与百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城市。当魏国派出名将张郃攻打街亭时,诸葛亮并没有过多焦虑,他相信只要街亭守住,就能保障蜀国的安危。虽然很多人对让马谡守城表示担忧,但诸葛亮坚信马谡的能力。他相信,马谡或许无法领兵出战,但守城应该是他的强项。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诸葛亮的掌控。马谡到达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布置部署兵力,而是自作聪明地将大军驻扎在街亭山上。尽管副将强烈反对,但马谡依然执意如此,自以为是地宣称自己通晓兵法,甚至有时要请教诸葛亮。他的自负和傲慢已经到了极点。

    蜀国的命运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转折。街亭山上的马谡大军本应成为守护蜀国的盾牌,但他们却成为了悲剧的开端。张郃洞察到了马谡的错误,他毫不留情地下达了包围令,将街亭山团团围住。

    在街亭山的士兵们面临断水断粮的困境下,蜀军士气急剧下降。他们曾期待着马谡的指引和战略,然而却被他的固执和自负背叛了。诸葛亮的心沉入谷底,他深感自己对马谡的误判带来的后果。

    街亭最终失陷了,蜀国的地盘受到严重的侵蚀。这场战败让蜀军士气低迷,国家安危岌岌可危。诸葛亮意识到,他的自负和对马谡的过度信任,导致了这一惨痛的结局。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沉浸在悔恨之中。他深知敌人的步步紧逼,于是开始更加苦心经营和筹划,为蜀国的复兴寻找新的出路。他反思过去的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决心更加审慎地选拔人才,避免重蹈覆辙。

    这一次的教训让诸葛亮更加谦逊和谨慎,他明白智者也有犯错的时候。他将自己的信任和希望放在更加可靠和成熟的将领身上,努力弥补街亭失陷所带来的损失。他发誓要将蜀国重新带向辉煌,为刘备的遗志而努力。

    从那一天起,诸葛亮铭记着街亭失陷的教训,成为一个更加睿智和坚毅的丞相。他的决策更加审慎,他的才智更加光芒万丈。街亭的失败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磨石,使他更加成熟和深思。他以智慧和勇气,引领着蜀国走向辉煌的未来,成为历史中的传世智者。

    在三国的文学学者中,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如果当初诸葛亮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加入了曹操或孙权的阵营,也许他的发展会更加辉煌。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曹操的阵营。曹操虽然不是英雄豪杰,但却是一个真正的权谋之士。他拥有勇武和智谋,眼光长远,但同时也心胸狭窄,多疑而嫉妒心强,很难容忍身边有比他更为出众的人。

    如果诸葛亮这样的非凡人才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很可能在还没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时候就会被曹操找出各种理由排挤。毕竟,曹操总能找到借口对付他人。我们可以以荀彧为例,他为魏国效力多年,最终因与曹操意见相左,被迫自杀。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孙权的吴国。我们都知道,吴国最杰出的谋士是周瑜。俗话说:“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说明了“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两位拥有惊世才华的人很难在同一个阵营中共事。

    此外,在孙策将吴国交给孙权之前,他已经指定了周瑜和张昭两位谋士来辅佐他。即使诸葛亮真的选择了吴国,恐怕也难以在这两位“地头蛇”的打压下获得重要地位。毕竟,两位天之骄子又怎能甘心为同一个主公效力呢?

    然而,诸葛亮选择了刘备的蜀国,并非一时冲动。“三顾茅庐”的故事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诸葛亮一直在等待着刘备的出现。他对刘备抱有无限的信任和期望,相信刘备有能力成就一番伟业。

    诸葛亮在蜀国的选择并非错误,而是源于对命运的挑战。他知道刘备最终会失败,但选择了与刘备同行,是对天命的挑战。诸葛亮早已洞察到刘备的命运注定会失败,但他仍然选择了与刘备共同前行。他对刘备怀有坚定的信心和深深的期望,相信刘备有能力创造伟业,改变乱世的格局。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被形容为英俊的帅哥,他的外貌让人惊叹。这样的容貌让一些人对他与黄月英的婚姻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不应该与貌美平凡的黄月英结合,形成了所谓的“错娶一人”的说法。

    然而,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黄月英的相貌或许与当时的审美标准不符,她的头发是黄色的,皮肤晒黑,有些粗糙。与诸葛亮相比,他们的外貌看起来似乎并不协调。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诸葛亮怎么可能只看中外貌呢?他更加注重的是才华和智慧。

    早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自称为“臣本布衣”,将自己的生活理想设定在平凡之中,不求在众侯之间出名。这足以证明诸葛亮并不在意外貌。而黄月英在诸葛亮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的才华和智慧为诸葛亮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黄月英为诸葛亮设计制造了许多传世之物,如机关装置、卧龙丹和行军散,还有闻名遐迩的木牛流马。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黄月英的努力和贡献。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谁能说诸葛亮“错娶”了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谋略家和治国之才,他在用人方面的独特方法备受瞩目。然而,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却引起了后人的深思。这个例子涉及到马谡和魏延,两位在刘备统领下的杰出将领。

    马谡是一个备受赞誉的军事家,他被诸葛亮高度重用,并被委以重任。然而,街亭之战的失误使他蒙受了失败的痛苦。与之相反,魏延虽然得到刘备的深深信任,但却一直未能获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嘉奖。

    作为五虎将之后的一代杰出将领,魏延以其勇猛善战和红润的面庞而闻名,被誉为"小关羽"。刘备对他非常看重,先封他为门牙将军,随后带他进入蜀地,在攻下汉中后,他成为了镇守汉中的镇远将军。

    然而,诸葛亮对此一直心存保留。在他看来,魏延在张鲁手下并没有展现出什么出色的才干,甚至背叛张鲁归附刘备,这种行为的善变如何能够令人放心地大加利用呢?

    因此,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尽管魏延怀揣自己的想法,但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拥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和权力,他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妥协和服从安排,默默忍受自己的不满。然而,骄傲的魏延本身绝不会一直忍气吞声,尤其是当他认为自己的战术卓越无比,却屡次受到诸葛亮的否定,这直接导致他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度的不满和鄙视。

    诸葛亮逝世时,他留下了一封锦囊托付给杨仪。然而,杨仪一直对魏延怀有不满之情,很很快,杨仪下令对魏延进行处决,以"叛国"的罪名将他和他的家族一同诛杀。这一决定若果真有诸葛亮的意图,将不可避免地使蜀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才。

    在锦城城郊,桑树依旧披着绿意,仿佛等待着一位伟大的人物的归来。然而,那位智慧的武侯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诸葛亮,他的名字已经被几代人口口相传,神话般地被人们所崇拜。

    诸葛亮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他的谋略和才华令人震惊。生于乱世之中的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赢得了当时众人的赞誉,而他的声望也在后世持续传颂。

    自魏晋时期以来,诸葛亮的武侯祠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朝圣之地。他们前来瞻仰这位先生的伟大光辉,同时也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了一系列传世之作。因此,诸葛亮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不息。

    然而,世上又有谁能够不犯错呢?诸葛先生虽然有一些遗憾,但他已经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他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这难道不已经足够了吗?为何我们要纠缠于他的一些过失呢?

    在锦城的夜晚,月光洒在寂静的大地上,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传奇。那位智者已经化作了历史的一部分,但他的智慧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让我们将那些遗憾抛之脑后,只记住他的伟大与光荣。因为他已经用他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智慧。

    单字解释: 诸 葛 亮 的 四 大 憾 事 错 信 一 人 错 跟 一 人 错 娶 一 人 错 杀 一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