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马陵之战之后的魏国,国家实力为什么下降这么多?

    2023.11.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战国初期,魏国魏文侯率先进行变法,然后富国强兵,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在魏武侯时期,吴起率领魏武卒曾经一度打的秦国差点灭国,这就是巅峰时期的寂寞。

    于是,魏国有点飘飘然了,三晋的关系也搞坏了,魏国由盛转衰不是马陵之战,而是桂陵之战,当时魏国攻打邯郸,求救于齐国,齐国孙膑围魏救赵,生擒魏军主将庞涓,虽然,对魏国主力没有造成严重打击,但是,也标志着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魏惠王。这位在位长达82年的王可真的是熬死了魏国。因为它不重视人才,造成许多人才的流失。因为在当时得到一个治国人才可比得到十个将军还要珍贵。而从魏惠王手中流失多少人才,孙膑,商鞅,张仪,犀首,孟子,特别是孙膑,商鞅,张仪,这三个人都是和魏国国运紧密相连的人。所以魏惠王得负主要责任。

    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这是战国时代魏国李俚变法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魏国能够在战国时代早期称霸中原的一个重要的四条原因,那么我们就根据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走向衰弱,这一个基本设定,来逐一分析为什么魏国会走向衰亡,是什么东西摧毁了这个强大国家的根基,让这个国家一蹶不振。

    魏国本身处于四战之地,当秦缓过劲来变法之后,魏国的处境其实非常凶险。西边秦国一方面是变法图强,另一方面对阴平之战念念不忘,等着机会要为老国君一雪前耻;东边齐国广邀人才厉兵秣马;南边楚国虎视眈眈;赵韩两家早已反目成仇。这时候魏惠王最应该做的,其实是与赵韩修好,与齐楚修盟,全力向西,灭秦为上。但恰恰相反,魏国强盛数十年的假象,让魏惠王反而更加自大,四面攻击四面树敌,却没有给魏国国力做出实质贡献。魏军的资本是在多次大战中逐渐消耗掉的,但魏国的国力却是在数十年的盲目作战中消耗掉的,魏国本来应该更早意识到问题:盲目征战、自大称王、四面树敌都是有损无益的坏事。

    另一方面跟魏国的地理条件有关。魏国初期强盛时,大梁地处中原,“为天下之中”,“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一旦魏国的霸业走向衰落,这种地缘优势就迅速转化为战略劣势。在桂陵、马陵之战两次大败于齐军后,魏国一蹶不振,更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名山大川之阻”,这种形势,古人称之为“四战之地”,就是四面都可能受敌国攻击。人称“魏之地势,固战场也”,此后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单字解释: 马 陵 之 战 之 后 的 魏 国 国 家 实 力 为 什 么 下 降 这 么 多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