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战国第一霸衰落原因:荀子给出一个回答,难怪秦国变法会成功

    2022.11.2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秦国虽然一统华夏,但在战国初期,秦国实力其实一般,关东诸国眼里的西蛮而已,而当时真正的霸主,却是后来不起眼的魏国。

    魏国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魏武卒”,战神吴起编练的魏武卒,曾以5万击败50万秦军,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史书记载,在魏武卒出现之后三十年中,“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足见魏武卒之强。

    问题在于:孙膑通过马陵之战击败魏武卒后,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后只能任由秦国蹂躏,那么魏国为何不重新组建魏武卒,再打造一支强军保家卫国?对此,培养出数个著名法家弟子的先秦大儒荀子给出一个回答,而吸取教训的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

    战国第一强兵魏武卒

    春秋晚期,随着战争不断升级,传统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战争需求,于是时代发展要求变法。与此同时,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被韩赵秦死死包围着,且有大山大河阻隔,导致魏国尽管易守难攻,却也容易被压迫封锁,发展空间较小。

    于是,魏国魏文侯上台后开始变法,拉开了战国列强变法序幕,史称“李悝变法”。其中,军事改革由吴起负责,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春秋时期,中国军事主力是“车兵”,衡量一国强大与否是车兵多寡,比如史书上的“千乘之国”就很强大,但车兵不太适应战争需求了,魏国直接将之改为以步兵为主。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也就是说,魏武卒身披三层甲,手执长戈、腰悬利剑、负矢五十、携带三日口粮,要求能够半天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因此魏武卒属于重装步兵,而且考核极其严格。

    与此同时,魏武卒的待遇很好,一旦考核通过,那么国家免除各种赋税,还奖百亩田地房产等等,另外对其家属子女也会给予重赏,可以说“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因此,在严格的军纪约束下,魏武卒近乎不可战胜,这就是战国初期魏国屡战屡胜的关键原因。

    荀子如何贬低魏武卒

    魏武卒是标准的战争机器,但魏国“武卒”制度却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待遇太好,国家成本太高(不仅给予魏武卒待遇,还要负责重装武器装备),因此可以强大一时,却很难持续下去。

    以田地为例:每个通过考核的魏武卒,最基本的是100亩地,五万魏武卒就是500万亩,但魏武卒总要更新换代、总存在战损,因此就要补充新鲜血液,那么国家手上就必须要有更多的田地。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李悝变法之后实行土地私有化,魏国给予魏武卒的田地是不收回来,长久以往必然会拖垮魏国国力。

    正因如此,荀子指出魏武卒“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将之称为“危国之兵”。

    更为重要的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惨败,不仅损耗了大量富有战斗经验的魏武卒老兵,而且随后也被秦国夺走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兼之国内土地兼并严重等,导致魏国根本无法保证“武卒”的土地配额,再也无力建起一支同样的魏武卒。

    与魏国“武卒”制不同,商鞅吸取了教训,设计的“军功赐田”可以继承,但必须降级两级继承,相应的田宅数量也会减少,多余的田地会被国家收回;如果父子不在同一个里,就不能继承田地,如此可以避免爵位和田宅的过度集中等。因此,秦国可以保证士兵战功土地配额,由此就能持续下去,故而商鞅变法可以成功,最终秦始皇率领虎狼之师攻灭六国。

    总之,很多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背后,其实都有很平凡的基础。雄霸天下的魏武卒,需要消耗魏国大量钱粮,一旦钱粮不足之后,武卒制也就难以为继了。因此,历史上很多王朝最终失败,乃至很多大战的失败,背后都有钱粮不足的问题,不单纯的只是军事失败。

    单字解释: 战 国 第 一 霸 衰 落 原 因 荀 子 给 出 一 个 回 答 难 怪 秦 国 变 法 会 成 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