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九一三事件后,林立果亲信并未自杀,真是毛主席安插的内线吗?

    2024.01.26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9.13事件在历史上造成了巨大影响,不过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细节没有披露,这团团谜雾引起了许多学者以及普通人的兴趣。

    虽然公开资料不多,但从事发前后中央的部署和处理来看,很多人都有一个猜测,那就是在林彪集团内部,一定有个人会及时将他们到阴谋汇报给毛主席。

    有部分人认为,这个暗线应该是安插在林立果身边,因为按史料记载,从571工程纪要到暗杀计划,再到出逃预谋,几乎都是林立果及其“小舰队”一手操办。

    而能了解林立果这么多情况的,一定是他的身边人,或者就是他“联合舰队”的成员之一。其中以作家舒云的推断最为详细,她甚至直接提出,最有可能的人就是林立果的亲信之一,专门负责为他从广州、香港采购物资的空四军秘书处副处长李伟信。

    在舒云的作品《“九·一三事件”十大谜团》中,她将李伟信描述成林立果的贴身秘书,长期与林立果待在一起,虽然不是“联合舰队”的成员,但对林立果的行踪和一些计划都了如指掌。

    然后在九一三事件后,李伟信并没有像周宇驰和于新野一样选择自杀,而是对着自己放了空枪,然后主动找到附近的驻军自首。被驻军押到北京卫戍区审讯室后,李伟信又第一时间要求面见汪东兴,说是要进行“汇报”。

    第三个理由是,虽然李伟信被判刑15年,但他出狱后,很快成了一个成功商人,生活过得非常不错。从结局来看,可能正是因为他当“内线”立功了,才会获得这样的成功。

    基于以上三点,舒云推断李伟信最有可能是林立果身边的“暗子”。不过真相真的如此吗?其实也不完全对,舒云所列举的理由或许并非全部属实,至少有所偏颇。

    首先,李伟信完全称不上林立果的“贴身秘书”,更没有与林立果“形影不离”。事实上,虽然林立果对李伟信颇为亲近,但李伟信的主要任务,还是长期待在上海,通过一些特殊渠道(也就是走私等),为林立果获取一些境外的电子影音产品或者享乐物资。

    只有在给林立果送东西或者有事面谈时,他们才会见面,最多只是算频繁往来。他能够了解571工程的内容,是因为林立果他们开会的地点就在上海。而密谋暗杀时,也是林立果专门要求他从上海赶往北京的。

    事实上李伟信对这些“天大的事”反而比较排斥,他给自己的定位可能就是林立果的一个“弄臣”,以此作为进身之阶,完全没有想过参与造反的事情,甚至在得知林立果他们密谋时,还想找借口离开,对细节根本不关心也不敢听,这完全不符合一个“内线”的心态。

    其次,李伟信对自己放空枪,不自杀,也并不是因为什么“内线”身份。而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参与过林立果的“叛变计划”,也不是“联合舰队”成员,与周宇驰和于新野有着本质区别,罪不至死。

    而且根据正史记载,他被押送到北京卫戍区后,也根本没有要求见汪东兴,而是积极配合卫戍区司令吴忠的审问。试想,如果他真是毛主席通过汪东兴安排的暗子,又怎么会将他留在北京卫戍区接受审讯呢。

    最后即使从结果上来看,也很难让人相信,一个被安排的“内线”,会成为林立果同伙中,被判刑最重的那个。更何况另一个重量级人物——“联合舰队”成员王飞,都因为“患精神疾病”而被免予起诉。要按舒云的思路看来,或许王飞都更有可能是内线。

    至于李伟信后来在商场上取得成功,我想还是更多得益于在他出狱后的90年代,正好赶上我国经济发展热潮。借着时代的红利,当时下海做生意的人,大多数发了财,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其实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毛主席虽然提前避过了林立果精心的谋划,但他命令列车改变行程时,林立果才刚从北京出发,还没有召开密谋会议,毛主席应该是通过敏锐的政治嗅觉,感受到了氛围的诡异,作出了有备无患的决定。

    更何况,林帅一家的出逃,完全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临时起意,连飞机都没有做好起飞准备。如果伟人能够提前得知这一计划,恐怕根本不会让他们几人抵达机场。

    因此,在笔者看来,所谓毛主席在林立果身边安插内线的推断,只是对九一三事件诸多猜测中的一个,并无确凿证据,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还需要从当事人口述的历史资料出发,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历史。

    单字解释: 九 一 三 事 件 后 林 立 果 亲 信 并 未 自 杀 真 是 毛 主 席 安 插 的 内 线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