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突围时,仅带八百余人,为何没有突围?原因有两点

    2022.06.26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已达尾声,此时,刘邦大军兵锋正盛,乘胜追击,意图一举歼灭项羽残部。刘邦麾下,以韩信为首的汉国英豪,纷纷上场助战。

    六月中旬,韩信率军五万,自垓下东进,楚军十余万迎战。初战楚军猛进,士气昂扬,韩信不敌,只得退兵五里,暂避锋芒。

    韩信稍作整顿,决定分兵围攻,以求全歼楚军。于是命令左翼孔将军,右翼费将军各领一万精锐,从左右两面疾进,自己则率中军死守垓下。此时项羽已在前线督战多日,疲惫不堪,回营歇息。

    楚军猝不及防,左右两翼俱被汉军突破。中军也陷入重围,死伤惨重。

    项羽闻讯大惊,连忙驰马赶往前线,想要重新部署军队,然为时已晚,到此时,楚军已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军心渐失。

    楚军大败的原因,一是韩信用兵如神,二是汉军军纪严明,得到民心。而楚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迷也在情理之中。项羽在残部将士的保护下,杀出一条生路,向南突围而去。

    项羽此时仅带八百余人,主要有两点考量:第一,楚军主力已经瓦解,继续指挥也无益,第二,少数精锐更易突围。

    项羽看似不顾大局,其实也是从大局着想,保存实力,准备东归整合。

    楚汉相争,打败刘邦截然无望。刘邦手下汉国大将屡建奇功,韩信攻下齐国,刘贾占领寿春,彭越南下瓦解楚军粮道。

    大势已去,项羽不忍心牺牲更多将士性命,放弃无谓抵抗,转入突围作战。项羽突围那日,正是夏至黄昏,天色昏暗,有利隐匿行踪。

    汉军于次日清晨发现项羽突围,刘邦立即派骑将军灌婴率五千骑兵紧追不舍。灌婴追至信阳,才发现已与项羽之间拉开数十里距离,遂放弃追击,回营报信。

    灌婴本可继续追击,但刘邦担心项羽设伏,故令其班师。

    项羽突围后,一直向东南方向疾行,欲回故乡沛县重整旗鼓。途经东城时,城中汉军五千伏兵杀出,将项羽八百突围部队团团围住。

    此时项羽身边只剩二十余骑,寡不敌众,再无突围可能。

    项羽心知大限已至,凄然上马,手持矛戟,高呼:“壮士何不一战!”一马当先,直入汉军重围。

    曾一手缔造西楚霸业的项羽,就此于东城阳关一战中阵亡。项羽虽败犹荣,身后留下千古佳话。垓下之战,为楚汉相争划上句号。

    天下归一,汉王刘邦获得最后胜利,刘邦入主咸阳,建立西汉王朝。而项羽的悲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单字解释: 项 羽 突 围 时 仅 带 八 百 余 人 为 何 没 有 突 围 ? 原 因 有 两 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