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47年西野3战3捷,蟠龙镇一役歼敌6700人,为何说此战意义最大?

    2022.08.0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很多人了解的解放战争,认为其经典战役主要集中在华野、东野这些规模大装备好的主力部队,却往往忽视了驻扎西北与国军大量部队缠斗的西野。确实西野在初期(47年7月前还只是野战兵团,不是独立的野战军)西野规模很有限,仅2万多兵力,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国军胡宗南部在西北的50万大军,而且这还不算青马宁马两支强劲的军阀部队。如此看来西野的这点兵力,在47年上半年生存都很艰难,更别说打胜仗了。然而事实并非想象的这样,西野不光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还打出著名的“三战三捷”,分别在青化砭、羊马河与蟠龙镇打了三个漂亮仗,合计歼敌1万余人。在这其中,蟠龙镇一役是最艰难,也是意义最重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早在47年西野与国军作战之初,曾经打出1200人对1600人的伤亡比,按理来说并不算败仗。但是结合形势来看就不对了,以西野的兵员总数,这样的打法没几个回合部队就耗光了,国军方面却不伤元气。我们在西北必须打出3比1甚至4比1的战损比,才算是胜仗。认清这个现实,西野调整了战略,不再盲目和敌人硬拼,而让人数经常处于劣势的我军部队在运动中歼敌。在这种思想下,发明出了“蘑菇战法”。此蘑菇并不是吃的蘑菇,而是一个谐音,就是磨蹭、墨迹的意思。当敌人大军靠近时,我军派出多路小股部队进行沿路袭扰,达成消耗敌人体力,干扰军心的效果。等到敌人失去了耐心,疲惫加剧的时候,实现运动歼敌的效果。而三战三捷的前两战,西野也确实是发挥了运动战的长处。蟠龙镇一战,却又有不同。

    如果说运动战、蘑菇战是西野的特长,攻坚战则是一个短板。这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毕竟人数、武器(主要是攻城的火炮等重装备)方面我们都不占优势。蟠龙镇一战,却偏偏是要强调攻坚的,西野之前并没有太成功的案例。47年5月2号,西野在蟠龙镇面对的对手是国军167旅6700多名敌人。由于西野阵中少炮,主要依靠炸药包来解决攻坚问题。这种方式自然进展比较缓慢,也是装备弱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从2号晚上一直打到第二天上午,西野遭到了敌人的猛烈阻击,十几个小时下来也没能完全控制前沿阵地,更不用说趟平敌人的外壕了。怎么办呢?攻坚既然不是强项,西野指挥部决定不再硬来,而是冷静的下令让部队暂时回撤,召集前线各部队指挥员开会,商讨改变接下来的作战方法。

    经过一夜的讨论,西野打破常规,根据战场情况临时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案,并且在第二天全面实施。只见日头之下,阵地前看不到我军战士的身影,却满耳充满铲土的声音,天空中也纷纷扬扬满是黄色的沙土。没错,西野在进行堑壕作业,逐渐掘进至敌人阵地。167旅的士兵在远处看了半天也没摸着西野的真正套路,正在纳闷之间,突然发现我军前线部队已经距离自己不到40米了!这个时候战士们再突然冲出战壕,不需要10秒钟就能杀到敌人眼前,大大改进了作战效率,经过一天的激斗,全歼敌人6700多人,缴获的粮食、各型弹药无数,极大补充了西野的储备。

    单字解释: 年 西 野 战 捷 蟠 龙 镇 一 役 歼 敌 人 为 何 说 此 战 意 义 最 大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