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抗美援朝我军一营打败敌一师剩一人成特等英雄,找到时种田30多年

    2023.03.1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是整个朝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据《决战朝鲜》记载:我军投入兵力近百万,朝鲜人民军35万人,而当时的所谓联合国军的六个兵团加起来,充其量也只有34万余人,三个打一个,拥有绝对优势地面兵力。

    另外,在武器方面,从苏联购买的第一批三十七个师的装备已开始到达,各师都成立了炮兵团、高炮营,各团增设了无后坐力炮连、高射机枪连和美国人非常害怕的一二〇迫击炮连。志愿军的各种火炮已增至六千余门,其中大中口径火炮一千余门,火力大大增强了,可以说,我军建设军以后装备从未这么好过。

    照理说,有绝对优势兵力再加上一流的武器,特别是我军的士气高涨,必胜的信心十足,这次战役将敌赶过“三八线”,甚至三七线、三六线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前几次战役我军的节节胜利,可以说,把美军上将麦克阿瑟率领的所谓“联合国军”打得屁滚尿流、灰心丧气,于是对美军产生了轻视,认为美国士兵都是少爷兵,美国军队都是纸老虎,这次也可以说是胜利在望。

    没想到美国军方临阵换帅,这一举动拿我们的兵书上来说,临阵换帅,兵家大忌。此乃战场上之下下策,因为一军之统帅,一旦随意更换,一来下面的部队不一定服气,势必造成军心不稳;二来空降来的统帅对战略、战术不了解,套用一些新的战斗模式,士兵肯定不能一下子适应,打败仗的概率也就更大;其三原先的领导在队伍中都有一定的根基,上面一动,也许导致该将领倒戈,甚至叛变投敌。

    这次接替麦克阿瑟的是美国四星上将李奇微,此人当时55岁,可谓是半生戎马,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早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在基层服役期间,正是美国急剧扩张时期,他的服役经历遍布世界各地,连中国他都到过。在二战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步兵师师长、空降师师长、军长,曾经参与指挥过著名的西西里岛和诺曼底登陆战,他指挥的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在当时大放异彩。

    老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国也不例外,后来,成为高级将领的李奇微,被当时的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看中,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尤其是艾森豪威尔身居要职之后,得势的他的仕途更是如日中天,一跃成朝战联合国军总司令。

    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个李奇微倒真的是有二把刷子,不愧是老谋深算的人物,他在战术上的敏感异于常人,比如他刚踏入朝鲜半岛,在飞机上看到朝鲜复杂的地形,沟沟坎坎,马上意识到:这里是轻步兵的理想战场,但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讲,这是个悲惨的地方。

    同时,他还判断出,这次在朝鲜打仗,就别指望南朝鲜的部队了,据《李奇微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那些南朝鲜的部队,在战场中真的是一触即溃,根本没有战斗力,一看到中国军队,就恨爹娘少生了二条腿,跑得比兔子还快,而且长官根本无法制止这些吓破了胆的士兵大规模溃逃。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后退狂”不断蔓延开来,促使一些跟他们一起合作的“联合国军”也见机行事,扔掉所有重炮、机关枪等支援火器,爬上卡车向南疾驰,车上的人挤得简直连个小孩都不能再挤上去了,甚至携带步枪的人也寥寥无几。总觉得离中国军队愈远愈好,那意思很清楚,认为志愿军是天兵天将,早已经被他们吓破胆,不仅是一战即溃的南朝鲜军,还有未战先怯的美英军队,让人体验兵败如山的滋味。

    这个时候,李奇微觉得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准确无误判断双方形势以及特点,拿我们兵法上的话说,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且根据双方的优劣势,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战略战术。于是,他在脑海中盘旋,从志愿军“进攻、防御、撤退”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首先是进攻,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攻势非常凌厉,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颇有冲锋陷阵的勇气,誓死不退的骨气,舍我其谁的霸气!迎着枪林弹雨都敢发起冲锋,不断的赢得胜利,士气如虹一路攻到汉城,打得美军仓皇逃窜,要不是美国海军从海上接走美军,战争在前两次战役后就结束了。

    其次是防守方面。志愿军是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其固守的阵地,任你狂风巨浪,我自岿然不动,坚如磐石,每一场防守阻击战,打得令美军将领胆颤。志愿军想守多久就多久,即使在机动能力强、进攻火力猛的最强大对手来攻,留下一个人亦能坚守阵地,真可谓是用人力打造的铜墙铁壁。

    最后是撤退方面,李奇微觉得与前面的二项比起来,那便是差强人意,他认为志愿军组织得很不到位,首先是撤退无计划,更没有战略预备队,得不到应该部署在后方预备队的接应;左翼、右翼几大队伍之间没有任何协同和配合,大家撤退时各自为战,容易引起溃退现象,再就是对撤退路线都一头雾水茫然不知,自然就谈不上派出先遣部队对撤退路线进行勘察;最为重要的是,撤退时后勤方面没有保障,更谈不上有兵站,弹药、粮草、通信、卫生、住宿等等,这样容易演变成溃退。

    李奇微看出的优劣势问题,针对志愿军补给能力不足,只能凭借随身携带的补给,且攻势时间不超过一周。其次是机动能力不足,缺少车辆,只能依靠步行进攻,一昼夜的推进距离不超过二十公里。同时,火力薄弱,在攻击坚固防御阵地的时候,要是美军自身没有动摇,志愿军很难打下。而这些问题都是我军客观存在的,立即进行了布置与部署。

    第一是“龟缩战术”,实际上我们叫诱敌深入,当志愿军进攻猛烈的时候,立即命令部队后退,故意拉长战线,使得志愿军未能有效地歼灭美军有生力量。第二是“磁性战术”,他通过我军的“肩上后勤”能力的计算,我们每个人身上背的粮食难以为继,认定攻势已经接近尾声。便在我军撤退时,象磁铁一样粘了上去,依靠装甲突击分割志愿军战术,对部分队伍进行包围,同时,不断进行战场间的互相支援。从而扭转了联合国军当时极为尴尬的局面。他的这些方法,给我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给我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有的队伍甚至陷入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

    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位阻击李奇微“磁性战术”,保证部队安全的一次战斗——朴达峰战斗,我军一个营顶住敌人一个师,时间长达一个礼拜,同时消灭敌1300人,涌现出来一名特等英雄,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位孤胆英雄后来回到老家种田,直到30多年后,才找到了他这名真正的战斗英雄。

    这位英雄的名字叫柴云振,他是四川东部岳池县顾县场人。解放前,他出生在一户十分贫困的农家,他的亲生父亲姓曾名明顶,是外来户,在当地没有一块儿农田,平时靠着农忙时给人帮工,赚些口粮;农闲时则只能靠捡狗屎卖钱,养家糊口。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饥寒交迫,四个孩子更是饿得面黄肌瘦。柴云振是他家的第五个孩子,因家贫无法养活,在八个月时,将孩子送给大佛寺乡一名无儿无女的柴木匠做养子,遂改名姓柴。

    当年,柴木匠家庭条件尚可,对柴云振视为己出,精心哺育,他懂事的时候,还曾经送他入学堂念书,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在柴云振的记忆里,这段童年的时光,充满了快乐和幸福。然而,好景不长,在他十岁那一年,柴木匠患病去世,家一时陷入了贫困境地,十来岁的他只好缀学帮人家做长工。

    柴云振做长工虽然辛苦,但不管如何是在老家生活,转眼间已经成为大小伙子的他,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成为国民党青年军203师的一名伙夫。在当国军的过程中,他找了个机会约了几个老乡,一起携枪逃到了解放区,随后光荣地加入解放军队伍。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波折,在解放后的1951年春,他又成为志愿军第三兵团15军45师警卫连的一名班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本来,柴云振是一名警卫连战士,主要负责首长们的安全任务,上战场、亲临一线的战斗机会不多。但就在这个时候,他所在的这支部队在猛烈冲锋之后,接到上级的命令向北撤退。此时,李奇微瞅准这个机会,纠集4个军共13个师的兵力,以摩托化步兵为主力,在大炮、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配合之下,沿着公路开始向我军进行全线追击。

    为了确保志愿军司令部、东线主力兵团、志愿军后勤部总兵站顺利转移,柴云振所在的45师接到命令——务必于5月28日前,赶到江原芝甫里地区,并在此构筑工事,坚守阵地,阻击敌人10天,这样就能保证撤退大部队的安全。

    芝甫里有一座高峰名叫朴达峰这里地处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西南的60多里处,山势陡峭、林木茂密,蜿蜒的盘山公路斗折蛇行,两旁秋叶五彩斑斓美如画,当年,急速追赶而来的美军第25师的必经之地。

    美军第25步兵师,绰号“热带闪电”,意为“动作麻利,机动善战”。装备精良、战员齐整、机械化程度极高,人称武装到牙齿,还能充分发挥装备优势,以直升机垂直机降与地面装甲突击相结合的方式,遏制住对手的袭击,更重要的是全程参与了太平洋战争,从澳大利亚一直打到日本的冲绳,又率先登陆东京,解除日军的武装,创造了轻步兵师的巅峰之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算得上“身经百战”,是美军中的王牌部队。

    有意思的是,这个师特意用扑克牌里代表死亡的黑桃A作为部队标准,并用在心理战宣传。客观而言,第25步兵师在海外征战多年,也算为美国确立“世界警察”地位立下汗马功劳,但这支嗜血的部队也屡屡犯下战争罪行,李奇微制定针对志愿军撤退的所谓“霹雳行动”,美军第25步兵师充当的是“急先锋”的角色,便气势汹汹地向我志愿阵地扑了过来。

    朴达峰,前沿有数条通向敌方的谷地,便于敌人集结而不利于我方观察,其间还有两条公路贯穿我方防御地带,使得我军阵地极容易被对方机械分割。特别是我志愿撤退过程中,部队尚未休整、物资没有充足补给,战斗连队人员伤亡也没有得到补充,步兵营以下多数减员达到50%。

    敌人却集中力量攻击朴达峰阵地。在大炮、飞机、坦克的支援之下,大批黑人团,采用蜂拥而上的“羊群战术”,向柴云振所在营防守的朴达峰阵地发起猛烈进攻。面对强大的敌人,我志愿勇士们沉着地守卫在筑有强固工事的阵地上,待机打击敌人。当敌人的一个尖兵排进到离工事只有三十公尺的时候,一声号响,几十个志愿军战士一齐从工事里冲出去,成排的手榴弹掷向敌人,几十把刺刀接着就逼近了敌人的胸堂。敌人的尖兵排迅速被消灭了。接着敌人步兵在军官的督战下又连续发动了四次攻击,然而每一次都被英雄们粉碎了。

    在坚守阵地打阻击战这一块,志愿军的勇敢程度,正如李奇微自己在回忆录中所写的:冲锋号就是一种标志,只要冲锋号一响,志愿军战士就会抱着赴死的心态前进。所以说当时美国军人说他们害怕的并不是志愿军的作战方法,真正可怕的是志愿军们在战场上的态度,就算有士兵倒下了,仍然有更多的士兵站起来,受伤的士兵还会冲在前方为后面的士兵抵挡炮火。中国军队的强大从来不仅仅指装备上的力量,这种在战场上义无反顾的精神才是真正使敌人害怕的武器!

    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美军集中了各种口径的炮,在飞机配合下连续进行了九小时的轰击。密集的炮弹和炸弹倾泻到只有两里多长的朴达峰的山脊上。但无畏的志愿军勇士们英勇不屈地坚守着阵地,在硝烟烈火中打退了敌人许多次冲锋。柴云振还带领着七班的全员——3个士兵,踏上了收复丢失山头的征程。

    坚守待援的柴云振趁着敌人溃退下去的时机,开始搜索敌人阵地附近的坑道。柴云振从拿着敌人手中夺来的卡宾枪,在阵地间仔细搜索着,在走到交通壕附近时,突然从里面窜出了四个黑人士兵,柴云振赶紧开枪打倒了其中三个,而剩下的那个则趁着柴云振枪歇人停之际,欺身冲了上来,猛地将柴云振手中的枪械撞飞了出去。

    整个营只剩下柴云振一个人,却在此时,一个身材高大的美国黑人兵冲到他跟前,他同样打得弹药没有了,枪也打坏了,手榴弹也用完了,只好肉搏,扭打中,黑人兵捡了块石头朝他头上砸,他咬紧牙关,双手使出吃奶的劲,死死地挖他的眼睛,美国兵疼得丢了石头,但他张嘴一咬,就把我手指头给叼走一大截,他躺在阵地上,鲜血直流。美国兵以为柴云振已经死去,便松开了手,急忙向山下逃。

    此时,赶来支援的四班战士,看到柴云振一个人尚有气息,赶紧为他进行简单包扎,随后被送到后方医院急救,此时的他根本就是人事不省。整整六天六夜朴达峰阻击战,志愿军这个英雄营的勇士们,捣毁敌指挥所一个,完成了战斗任务,创造了歼敌一千三百四十多名的光辉战绩,保卫了志愿军前线指挥部和后方医院的安全,为志愿军兵团顺利北移赢得了时间,可谓是功勋卓著。

    当柴云振苏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身在内蒙古包头市的绥远军区后方医院之中,作为朴达峰阻击战唯一活着的勇士,上级首长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因此,他被送到条件好的后方医院。经济医院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柴云振的伤势好了起来,他向组织打了报告要求归队,无奈上级告诉医院的诊断结果认定:由于伤势过重,有严重脑震荡的后遗症,今后会经常头疼头晕,已经不适合再作剧烈运动了;而且他的右手食指被咬断,也不方便再开枪射击了。

    最后,在医院的协调下,他办理了复员手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岳池县罗渡区大佛乡园艺场村,当上了农民。由于柴云振在此战当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当部队领导联系整个后方医院,叫人前来授予勋章时,却发现查无此人,竟没有一个伤员叫“柴云振”的。

    原来,柴云振家里的本名叫柴云正,部队时曾经改名叫柴云政,到警卫连报到时,由于记录名字的人口音问题,将“政”记录成了“振”字,那年代又没有身份证,于是凭空出来了一个档案里查不到的“柴云振”。而他住院记录、复员证上的名字,甚至是柴云阵,在当年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这样一来,就再也寻找不到这个人了。

    在接下来的岁里,由于一直找不到这位战斗英雄,很多人都猜测,是不是柴云振已经牺牲了?以至于朝鲜平壤的卫国战争博物馆里一直高高地悬挂着他的“遗像”,而他的光辉事迹也被写进了朝鲜的小学课本当中。在朝鲜国内,每个人都知道,当年有个叫柴云振的烈士,在朴达峰战役当中壮烈牺牲了。

    在此时回到老家的柴云振,并没有把自己在朝鲜战场打过仗的光荣经历挂在嘴边,他和许多复员转业的军人一样,将过去的荣耀深藏,默默地沉浸在平凡的工作当中,他先是种田,后来表现积极升到了生产队长、大队干部、甚至是乡长,他将在军队里的朴素、清白、善良之风,带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老柴是个好人”,也成为了每个提及他的人对他的由衷评价。

    光阴荏苒,日月如棱。转眼间到了八十年代初,当时朝鲜的领导人来华参加纪念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时,特意提到朝鲜教科书中的英雄,朴达峰阻击战中的柴云振烈士,想到他的老家去拜访一下他的后人,以示深切的缅怀。谁知中央领导人一问,竟然是查无此人,仅仅知道此人讲话是一口四川口音。

    为此,中央立即在《四川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上发出了一则“寻人启事”:柴云振原系我部八连七班班长,在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英勇杀敌,荣立特等功,并授予英雄称号。因负重伤,回国住院,与部队失去联系。本人见此启事或知其下落者,请速与湖北省孝感市39155部队政治部联系。

    此消息一出,此时名叫“柴云政”的柴云振看到上面的连队、时间、地点却又和自己的经历分毫不差,他终于来到了部队。随后,朝鲜战场上的特等功臣找到了的消息,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朝鲜国内,金日成闻讯发出邀请,希望这位战斗英雄能够来朝鲜一叙。

    此时,满身的战斗英雄勋章的柴云振,来到朝鲜,领导人亲自授予柴云振“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他第一时间来到朴达峰阻击战牺牲的烈士墓前和塑像前,抱着战友们的雕像不由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想到了那些随他一起冲锋、最终牺牲在阵地上的全营战友们,如今,自己站在台上领取的这枚奖章、这份荣耀,其实也是代他们领取的。2018年12月26日,战斗英雄柴云振安详离世,享年93岁。老英雄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他的故事,却依然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延绵传颂。

    这次给志愿造成重大伤害的美军四星上将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深感内疚地写道:是我阻止了志愿军取得彻底的胜利。从他这句话的意思来看,美国人当初发动的这场错误的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正义的战争,造成的后果是牺牲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换来的并非理想的结果。的确是令后人感慨无端,唏嘘不已。

    顺便一提的是,李奇微的个人生活远不如他的军事生涯来得成功,他曾经结过三次婚。后来在他76岁那一年,他的儿子出了车祸丧生,俗话说人生的三大悲剧,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都占了,李奇微承受着丧子之痛;据他的朋友和同事讲,自从李奇微的儿子去世后,李奇微就性情大变,变得日益郁郁寡欢。拿我们老家天道有轮回的说法,也许是对他在战场上作恶太多欠下血债的一种报应吧。

    单字解释: 抗 美 援 朝 我 军 一 营 打 败 敌 一 师 剩 一 人 成 特 等 英 雄 找 到 时 种 田 多 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