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81年扣林山战斗,中越双方激战66天,如今的扣林山到底属于谁?

    2024.03.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81年扣林山战斗,中越双方激战66天,如今的扣林山到底属于谁?

    文/文史纪事

    1979年2月,在不堪忍受越军的频繁挑衅后,我边防部队决定予以反击,痛击来犯之敌,是为对越自卫反击战。

    从2月17号战斗打响,到3月16号宣告结束,仅仅只有28天左右的时间,在这28天的短暂战斗中,越军被潮水般的进攻打得无力还手,不过在我边防部队宣布撤离以后,不甘心的越军并未打算就此收手,他们又越界侵占了边境线上的各大骑线点,并在各高地上修筑防御工事,不断朝着我国境内炮击袭扰。

    之后我方再度出击,接连收复这些骑线点,1980年12月,昆明军区决定对扣林山展开拔点作战任务。1981年5月,战斗打响,中越双方激战两个月,那么扣林山如今到底属于谁呢?

    扣林山地区在我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峒地区东南方向的边境旁,其主峰高度为1705米,西面与原来双方勘定的11号界碑相接,向北延伸则和1682.3号高地以及1574.7号高地连接,是双方边界重要的骑线点。整个山体大约7平方公里,往西走就是我国上扣林地区,向东走则是越南河江地区,因而位置相当重要。

    历史上的北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的领土,但在公元968年,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交趾脱离中原独立,但在之后也以宗藩形式存在。清朝末年,大清与法国打了一仗后,法国取代清朝成为宗主国,两边由此开始确定所谓的边界。当时的扣林山在猛峒村,其周围生活了大量的苗民,不过雍正帝时期将这块地方划给了安南,因此,清朝与法国勘定的边界中,扣林山在对方境内。

    不过生活在这里的苗民根本不想成为异国人,他们想回归中原,因而并不承认安南的管制。法军见状便打算以武力迫使这些苗民屈服,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苗民,不仅熟悉地形且善于制作各种捕猎陷阱,让法军吃了不少苦头。

    之后法军与大清协商,希望用别的地方来跟猛峒地区交换,于是大清就选了一块认为较偏远地带与之交换,就这样,猛峒村和上扣林一带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多年以后,越南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曾经的宗主国伸出了援手,给予越南大量的援助,助其赶走了侵略者获得了统一和自由。但之后没过多久,双方大打出手,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越军侵占了诸多骑线点,扣林山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越军第二军区步兵313师14团9营负责“驻扎”,对方将兵力部署在猛峒、上扣林地区对面,在侵占扣林山之后,在主峰周围修筑防御工事500多个,600多个防炮洞。

    1980年12月,昆明军区决定进行拔点作战,收复被越军侵占的领土。1981年5月,昆明军区第14军42师正式发起进攻,经过8个多小时的激战,3连1营成功将主峰及周围几个高地收复,灭敌170多人。

    之后因为天气原因,42师只能暂缓行动、5月22号,42师又收复了1574.7号高地,灭敌90多人,将扣林山地区全部收复。越军心有不甘,之后发起大规模反扑,42师坚守阵地66天,期间击退了越军300多次反扑,自身伤亡470多人。

    除了扣林山,之后的老山、者阴山也被收复,越军同样进行反扑,双方形成对峙,直到九十年代初才结束。1999年,双方签订陆地边界条约,扣林山地区又回到了之前的划分状态,边界线从扣林山主峰划过,双方各得一半,主峰顶部竖起新勘定的238号界碑。

    如今的扣林山主峰早已物是人非,勘定后的主峰新修了石阶,石阶中间一道红线,左边属越南,右边属中国,原先的11号界碑则在238号界碑脚下,两个新老界碑相距不过十余米,但中间却有多少生命成为“垫脚石”?各自代表的划分内容未变,却改变了多少家庭,这样的划分值得深思。

    单字解释: 年 扣 林 山 战 斗 中 越 双 方 激 战 天 如 今 的 扣 林 山 到 底 属 于 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