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皇上请弟弟吃饭,赐杯毒酒说:祝皇弟活千岁,弟弟一句话保住了命

    2023.10.0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帝王家中,无情之事屡见不鲜。为了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悲剧一次次上演。

    唐朝的李世民为了皇位,不惜杀害兄弟;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更是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

    然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霸主李昇,他的行为更胜一筹,似乎也更具温情。

    李昇虽是皇帝,却始终担忧弟弟徐知询的威胁,设下鸿门宴试图杀之而后快。

    为了成功除掉弟弟徐知询,李昇假惺惺敬毒酒,却不料被徐知询巧妙化解危机。

    面对皇帝的敬酒,徐知询到底是如何脱险呢?

    南唐的李昇,与后主李煜的境遇对比鲜明。李煜以《虞美人》留传千古,却成亡国之君,而李昇出身贫寒,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父子俩虽然政治才华大相径庭,但是文采方面却是一脉相承。

    李昇幼时与父亲走散,母亲早逝,6岁便成了孤儿,在濠洲流浪求生。

    战乱之下,生活艰难,他常常到寺庙寻食。一日,吴王杨行密攻打濠洲路过寺庙,休息时无意间发现了躲在菩萨后的李昇。杨行密将他带回家中。

    然而,杨行密的儿子们并不接纳李昇。由于杨行密常年在外征战,他将李昇托付给手下徐温,并嘱咐他要善待李昇。

    徐温认李昇为义子,为他改名为徐知诰,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同学习。对李昇而言,有了温饱和学习的机会,他深感满足并心怀感激。

    李昇在徐家排行第二,老大徐知训骄横跋扈,老三徐知询则娇生惯养。但是谁让他俩是徐温亲儿子呢,因此李昇常常成为他们做坏事的背锅侠。

    但李昇似乎并不在意,他追求的是更高的目标。他性格踏实能干,文采出众。曾写《咏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的抱负。

    909年,20岁的李昇受徐温提拔,前往升州治理船舰。由于他出色的管理能力,次年便升任升州副使。

    在此期间,他低调行事,专注分内工作,尽管徐温赏识他,但他清楚自己的地位,毕竟徐温还有两个亲生儿子,继承家业的事情不可能轮到自己。

    然而,在这战乱年代,无人能置身事外,也能产生不少例外。李昇似乎就是这个例外。

    李昇明白,要想在权势斗争中生存,必须展现自己的价值。当徐温的儿子们为权势争斗时,李昇却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识,在杨吴政权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吴王杨行密去世后,其子杨隆演继位,任命徐温为大丞相,李昇则因其出色的才干成为辅政之一。

    这时,李昇在朝中的实力仅次于养父徐温,而且他懂得收敛低调,因此深得民心。

    然而,新吴王娇生惯养,刚愎自用,引发朝野上下的不安。在徐温与张颢的配合下,吴王被诛杀。

    此后,徐温独揽大权,为了扫清障碍,徐温准备让儿子徐知询代替李昇辅佐朝政。

    面对养父的心思,李昇感到无奈,只能要求出兵江西,避开锋芒。然而,徐温的突然病死让局势发生变化。李昇趁机入朝,夺走兵权,一举成为朝中局势主导者。

    为了巩固政权,李昇将儿子李璟留在广陵辅佐朝政,培养亲信。937年,李昇在广陵称帝,建立齐国,两年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然而,弟弟徐知询的存在让李昇内心感到不安。因为世人皆知徐知询也是皇位的竞争者之一,为了消除隐患,李昇决定效仿当年大哥徐知训对自己的做法,邀请徐知询参加宴会,乘机杀之。

    在宴会上,李昇借酒劲,大谈兄弟之情,说道动情处,更是泪眼婆娑,十分感人,在场大臣无不动容。

    在一番攻心之下,李昇走到徐知询面前,命手下端来一个纯金酒杯,亲自倒上一杯酒,祝愿他长命千岁。

    徐知询明白这杯酒可能有毒,于是大脑急速运转,很快反映过来。他先是巧妙地将酒分成两半,一半递给李昪,一半留给自己。

    嘴上诚恳地说:分与皇兄500岁,臣弟愿与兄长共享长寿。

    李昇没有想到徐知询会来这么一手,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如何是好,接下喝掉肯定不可能,不喝又有些下毒之心昭然若揭。

    正在二人僵持之时,宴会舞姬申渐高突然上前,夺过两个酒杯仰头一饮而尽,化解了这场危机。然而,她也因此中毒身亡。

    李昇厚葬申渐高以答谢她的救命解围之义。

    在这之后他也明白了不应再沉溺于权力斗争而应专注于国家的发展。他开始广施仁政,平息战乱邀结民心,发展经济。

    在他的治理下,南唐国家出现了太和清明的大好局面。

    单字解释: 皇 上 请 弟 弟 吃 饭 赐 杯 毒 酒 说 祝 皇 弟 活 千 岁 弟 弟 一 句 话 保 住 了 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