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85年夏浙江一古稀老妇,致信方志敏堂弟求助:体弱多病生活维艰

    2022.08.1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85年夏,烈士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原任江西省委书记、省长,接到了一封来自浙江省的求助信,写信人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妇人,信的内容意思大概是年届古稀,体弱多病,生活维艰。信结尾署名王玉琴。

    方志纯看了信后,立即进行了办理,将信件转发至浙江省方面,并发出函告:1935年,凌凤梧先生在方志敏同志的教育下,做了一些有益革命的事。其遗孀,如所述情况属实,应给予适当照顾。

    而王玉琴也因此得到了生活照顾,每月都有生活补助和副食品补贴。这样便明确了王玉琴的身份,她是凌凤梧的遗孀。那么关于烈士方志敏和凌凤梧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王玉琴又为何给方志纯写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遇见

    1933年10月,蒋介石总结了四次围剿的失败经验后,又疯狂地发起了规模更大的第五次“围剿”。改变了战略战术,不采取从前急进深入的战略,而以堡垒战术,逐步向前推进,造成封锁线。

    红军浴血奋战,屡创强敌,但是最终未能打退敌人的攻势。根据地范围的逐渐缩小,兵源无法大量补给,于是党中央做出了决定,由方志敏同志带领第十军出动皖南,北上抗日。

    而敌方在各个要道口布下重兵,经历几番激烈战斗后,伤亡很大,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只能进入深山,寻求崎岖小道前行,以求突出敌人重围。

    由于队伍被敌人截成了两段,方志敏在回去寻到大部队 时,又一次陷入了敌人的封锁中,几番突围斗争后,都失败了。由于部队被冲散,不得已在深山里暂时躲藏着,跟在方志敏身边的只有一名警卫员。

    然而这位警卫员成为了方志敏最大的危险,这位名叫魏长发的警卫员叛变了,他跑下山去,向敌人投降了,因为四十块银元的诱惑,出卖了方志敏。敌人用八万元的悬赏,集结了搜山部队,方志敏同志被抓捕了。

    敌人高兴地开起了庆祝大会,方志敏不屈不挠,面对围观的群众,他的脸上依旧是微笑,口中高呼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激励。敌人气急败坏,将他收押到了监狱里,敌人为了劝降,为了能够取得功劳,一波又一波的人前来拜访,方志敏对他们嗤之以鼻,全都怼了回去。

    但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对待敌人队伍中一些可以教育,有意改变的人,方志敏也积极地争取,教育,改变他们的思想,逐渐靠近革命的道路。凌凤梧就是其中的一个。

    凌凤梧,1896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家中是做布匹生意的,从小生活也是吃喝不愁,青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中学毕业后,上过英语专科学校又转入了浙江省立的政法专科学校。

    后来因为是有文化的人,机缘巧合的在国民党中从少尉到中尉,升至上尉书记,期间也在小学担任过校长,教师、收发员等职位。后经同乡介绍和提拔,别人的顺水人情,成为了绥靖看守所的代理所长。

    方志敏被押解到南昌绥靖看守所时,凌凤梧为代理看守所所长。凌凤梧遇见了方志敏,成为了管理方志敏的看守所所长。

    管理与被管住

    为了劝降,敌人将方志敏单独关在了一间囚室里,而凌凤梧作为看守所长的房间就在旁边,间隔一个天井的地方。

    凌凤梧经常透过窗户,看见方志敏在看书写文章,而方志敏在观察了解了一段时间后,认为凌凤梧是可以争取的,便通过已经争取到的胡逸民和高家骏,多次在囚室里与凌凤梧交谈。

    在逐渐频繁的接触中,方志敏逐渐改变了凌凤梧的思想,教育争取到了凌凤梧,凌凤梧对方志敏很是佩服,尽自己所能照顾着方志敏的生活。

    方志敏被捕时就戴上了一副重十几斤的脚镣,凌凤梧便以方志敏的身份重要,沉重的脚镣不利于身体恢复,此事责任重大,再三向上级要求,换上了三四斤的轻镣。

    关于敌人对方志敏“劝降重用”的密电,凌凤梧便抄录下来后给方志敏阅览。凌凤梧思想上的转变,给方志敏撰写文稿和传出文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凌凤梧利用职务的便利,手下人有关方志敏的密报,便扣押搪塞。

    但是时间久了,职务的便利不仅会带来便利,还会给周边想要告密的人提供把柄,一个负责看管的看守所长经常深夜与被俘的共产党人密谈,总会引得一些人的注意,成为告状的理由。

    然后凌凤梧被上级怀疑,因没有证据,又有同乡钱协民的担保,凌凤梧只是被调离了看守所所长这个岗位。

    方志敏在胡逸民的帮助下策划越狱,但是因为层层守卫,而行动失败,然而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

    方志敏牺牲后,敌人在他的囚室里搜出了来不及销毁的纸张,其中一张是写给凌凤梧的,内容除了为了表示感谢,结尾处还有这样一句话:倘得生还之日,中国革命史多添一页。

    然后有心之人便抓住了纸条的把柄,将凌凤梧关押了三天三夜后,撤职开除。凌凤梧至此后十几年开始了多地辗转任教的生活。

    联系

    方志敏牺牲后,长达二十年都无人知晓烈士遗骨埋藏在哪里。因为当时蒋介石下令秘密处决,很少有人知道方志敏烈士就义的地点。

    1955年,根据寻找方志敏遗骨的指示,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在江西省寻找烈士遗骨。

    经过细致的调查后,找到了两位可以提供线索的人,一个是当时掩埋方志敏的人,一个就是凌凤梧。

    根据他们的回忆,南昌下沙窝成为主要目标地。根据这一线索,调查小组组织人员在南昌下沙窝开始了挖掘工作。挖掘出了三个骨盆,79根遗骨,很显然不是一个人的遗骨。除了遗骨,还有一副脚镣。

    为了确认,方志敏烈士夫人缪敏给凌凤梧去了信,想要征询其看法,请他帮忙辨认。据凌凤梧回忆,方志敏在就义时,确实戴有一副脚镣。而且这幅脚镣是凌凤梧在狱中时申请更换的。

    到达南昌后,凌凤梧经过仔细观察,认为脚镣的模样和重量都符合当时更换的那副。凌凤梧还向亲属讲述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的英雄事迹。凌凤梧也再一次和方家亲属有了交集。也就有了开头那一段,1985年凌凤梧的遗孀王玉琴致信方志纯请求生活照顾。

    单字解释: 年 夏 浙 江 一 古 稀 老 妇 致 信 方 志 敏 堂 弟 求 助 体 弱 多 病 生 活 维 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