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中原大战郑州之役,冯玉祥一念之差,为何却导致西北军分崩离析?

    2024.01.1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中原大战末期,张学良彻底倒向蒋介石,派遣麾下大将于学忠率兵入关以调解纷争的名义要求晋军和西北军让出控制区,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整个华北。

    由于张学良的强势介入,反蒋联盟内部也开始出现大量不同的声音,就连作为发起者的阎锡山和冯玉祥也因为理念不合而产生分歧。

    时任反蒋联盟总参谋长的刘骥为此向冯玉祥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其中上策便是率部撤回潼关,在西北励精图治以图后效。

    而中下两策则是在郑州与蒋介石进行决战,不过区别在于下策是死战不退,而中策则是如果战局不利则马上撤回潼关。

    按照刘骥的建议,他希望冯玉祥可以直接选择上策,因为就目前的局势而言,决战郑州取胜的机会并不大,反而可能会因此令西北军遭受更大的损失。

    不过冯玉祥一心反蒋,自然不甘心就此撤回潼关,执意要在郑州最后一搏,不过冯玉祥认为郑州之战即便不能取胜,也不至于像刘骥所说遭遇惨败。

    实际上冯玉祥心中的郑州决战与刘骥所说的郑州决战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冯玉祥看来只要阎锡山能够将晋军主力抽调到河南,郑州之战仍有不小的希望。

    在冯玉祥看来,即便是加上张学良的东北军,只要西北军可以和阎锡山的晋军齐心协力,也未必就没有机会,仍旧有逆转局势的可能。

    但是刘骥却认为,阎锡山已经一枪不发的将平津等地让给了张学良,其求和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根本不可能在此时与冯玉祥继续联手抗敌。

    随即冯玉祥下令,让宋哲元部撤到洛阳一带,以此来保证郑州和潼关之间交通线的通畅,此外要求西北军各部逐步缩短防线,开始向郑州集结。

    同时冯玉祥派出特使张允荣面见阎锡山,希望晋军可以抽调精锐配合西北军作战,但是阎锡山正在为部队后撤之事发愁,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再反向而行。

    当张允荣向阎锡山询问对时局的看法之时,阎锡山则直接表示自己也没有主意,准备等麾下部队退回山西之后再做定夺。

    无奈之下的张允荣只好悻悻而归,将阎锡山不愿再战的消息告知冯玉祥,而此时冯玉祥才意识到郑州决战的危险,决定放弃作战计划,直接撤回潼关。

    然而冯玉祥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所思所想早已经被蒋介石所洞悉,早在中央军全面发起反攻之前,蒋介石就派出游击队前往洛阳一带,准备截断西北军归路。

    而帮助蒋介石制定这一计划的,正是因为政见不合而被迫离开西北军的谋士张钫,他对于西北军各部的情况十分熟悉,因此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虽然蒋介石派出的游击纵队大多为杂牌军出身,但却大多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各部中实力最强的莫过于杨虎城所部。

    杨虎城本就是西北军旧部,中原大战时期冯玉祥一度想要拉拢杨虎城倒戈,但因为张学良的介入,导致反蒋联盟自身难保,众多杂牌军也开始纷纷主动参战。

    杨虎城一直想要在西北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因此等到蒋介石下达命令要求其进攻西北之时,杨虎城非但没有阳奉阴违,反而兴高采烈的催促麾下各部尽快开拔。

    当时杨虎城麾下有三个旅以及两个特务团,兵力十分充足,而且早年便与河南渊源极深,在当地风评一向很好,从而使杨虎城所部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协助。

    而宋哲元麾下仅有两个师的兵力,根本无法抵挡杨虎城的猛攻,还未等东北军抵达关内便被杨虎城攻占了洛阳外围的龙门天险。

    龙门丢失之后,西北军便失去了直接撤往潼关的唯一道路,只能选择渡过黄河前往豫北,而这也导致西北军士气大跌,自此之后便一蹶不振,彻底分崩离析。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原大战》等

    单字解释: 中 原 大 战 郑 州 之 役 冯 玉 祥 一 念 之 差 为 何 却 导 致 西 北 军 分 崩 离 析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