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汤若望:28岁来到中国,引发47年中西文化碰撞,征服明清3位帝王

    2022.05.29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楔子:

    如果说康熙帝玄烨和欧洲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之间,仅仅隔一个人就能认识,很多人恐怕不信。笔者来给大家捋一捋: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他有个学生,名叫汤若望。同时他还有个好朋友,名叫利玛窦。利玛窦和汤若望先后来到中国,都结交了一位很著名的中国朋友,叫徐光启。徐光启在明朝崇祯年间曾任内阁次辅,他曾把利玛窦和汤若望引荐给崇祯帝。明朝灭亡后,汤若望入清朝为官,先后认识了顺治帝、康熙帝。

    也就是说,伽利略和崇祯帝朱由检之间,只隔了利玛窦。而伽利略和康熙帝玄烨之间,只隔了一个汤若望。

    汤若望是德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的贡献,《清史稿》专门为汤若望立传,就连鲁迅先生都说汤若望太过著名。

    本文,笔者将引用史料来为大家讲述清代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希望通过他的事迹,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德人赴重洋,辗转见崇祯

    汤若望是德国人,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正史上有列传的德国人。根据《清史稿·列传五十九》

    汤若望,初名约翰亚当沙耳,姓方白耳氏,日耳曼国人。

    汤若望,本是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的本名叫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来到中国后,入乡随俗,取中文名汤若望,字道未

    汤若望生于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他出生在德国科隆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从青少年时期,汤若望便开始学习哲学、数学和天文学,后来他拜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师,成为伽利略的学生之一。

    在汤若望之前,伽利略的好朋友利玛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不仅结识了明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还见到了崇祯帝朱由检。这让西方的天主教会看到了到东方传教的希望,于是,天主教会决定在欧洲选拔22名年轻有为的教徒到中国继续传教,汤若望便是其中之一。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汤若望等人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辗转重洋来到神秘的大明王朝。在旅途中,22位年轻的传教士大部分病亡,汤若望是活下来的几个人之一。和汤若望一起到达中国的,还有另一个德国著名传教士邓玉函。

    次年,汤若望来到澳门。这个时候,利玛窦早已去世。

    有人说,汤若望是利玛窦的学生,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汤若望出生的时候,利玛窦在中国,而汤若望来到中国的时候,利玛窦已经死了,二人从未见过面,只是二人都与伽利略、徐光启有交集而已。

    来到中国后,汤若望还比较迷茫。因为当他踏足澳门、广州、杭州、北京、西安几个城市后,他发现在这里传教实际上非常困难。因为大明朝的读书人,信奉的儒家思想,尊敬的是他们的皇帝。除非汤若望能与大明皇帝开战对话,否则传教就是空谈。

    可是,一个“西洋人”,想在中国求见“天子”,难度犹如登天。所以,汤若望辗转多年,始终没有见到万历帝朱翊钧,更没有见到天启帝朱由校。幸运的是,他虽然没有见到天启帝,但他见到了利玛窦昔日的朋友徐光启。更幸运的是,他连续遇上了两次月食。

    明朝天启三年,汤若望成功预测一次月食。次年,汤若望又一次成功预测月食,让徐光启惊叹。六年后,也就是崇祯三年,徐光启任礼部尚书,负责修历法,他推荐汤若望到历局任职,协助修《崇祯历书》。

    崇祯四年《崇祯历法》修成,共计137卷。这部历法的主要修订者,就是汤若望。

    需要说明的是,汤若望修撰的《崇祯历法》,对中国后世影响巨大。我国现行的农历(《紫金历》)就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几经演化而来。换句话说,在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汤若望这个人,但都在使用他修撰的历法。

    汤若望完成历法的修撰后,崇祯帝特地召见了他,还给他赐了一块“钦褒天学”的牌匾。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汤若望在明朝的待遇也一落千丈,根据《清史稿·汤若望传》记载:

    光启卒,以李天经代,奏进汤若望所著书及悖星屏障。迭与台官测日食,候节气,并考定置闰先后,汤若望术辄验。

    徐光启去世后,李天经取代了徐光启的位置。李天经认为汤若望编撰的历法和星象相悖,结果二人争论很久,经过测试,最终证明是汤若望正确。但是,李天经等人认为大明历法乃“天授”,不应该由一个西洋人来编撰,崇祯帝于是下旨,将汤若望编撰的《崇祯历法》搁置,直到清朝才开始使用,下文还会讲到。所以,汤若望在崇祯后期逐渐被冷落。

    后来,崇祯末期,崇祯帝听闻汤若望会修筑大炮,便让汤若望为大明铸造500门红衣大炮,汤若望为了取得崇祯帝的信任,便答应了崇祯帝。不过,还未等大炮造成,李自成的大顺军便攻占了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古人云:为主为相,不过是一时显学,做人做事,方为万世经典。

    汤若望远赴中国,在大明朝虽然没有成为高官,但他的学说造福后人,这已经彰显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入清献历法,顺治甚为宠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汤若望正在宣武门的南堂。南堂是汤若望自己打造的一个博物馆,里面不仅有他从西方带来的各种仪器,还有自鸣钟、乐器、油画、望远镜等。当时兵荒马乱,汤若望的同僚们都已经南下避祸,但汤若望关紧大门,守护他的仪器和设备。不久后,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兵马败走,多尔衮入京后,下令所有人在三日内必须迁到城外,以便给八旗将士居住。这就意味着,汤若望必须离开,否则将有生命危险。

    汤若望最终决定冒险一试,他找到多尔衮,把自己编撰的《崇祯历法》献给多尔衮,并说南堂内的书籍和各种仪器设备太多,如果全部迁到城外,不仅三天之内搬不完,而且一旦损坏,可能再也修复不了了。

    多尔衮意识到了汤若望的价值,他为汤若望破例,允许他留在南堂,并且在南堂门前贴上告示,严禁士兵侵扰。

    顺治元年,汤若望成功预测当年八月初一将会有一场日食。在封建社会,“日食”被封建统治者视为不祥之兆,何况清军刚入关就遇到日食,更让人忐忑。汤若望向多尔衮解释日食乃是自然现象,赢得了多尔衮和顺治帝的重视。不久后,顺治帝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

    汤若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管钦天监的外国人。从汤若望开始,后来的南怀仁、闵明我、纪理安等外国“友人”相继主持钦天监,钦天监成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核心区域。

    顺治二年,清廷要求汤若望将《崇祯历法》进行重新修订,改名为《时宪历》,并正式颁布施行。

    在《时宪历》之前,中国古代的历法之所以会有误差,是因为古人观测太阳和月球运动时,未考虑到他们的运动轨迹是椭圆,因此时间一久难免会有误差。所以,中国历代王朝都要修正历法,就是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汤若望通过他在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历法相结合,因此创造了《时宪历》(《崇祯历法》)。《时宪历》的正式颁行,意味着汤若望辛苦编撰的历法,开始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汤若望虽然不懂儒学,但他的西洋学问非常全面,这让年幼的顺治帝非常喜欢。在多尔衮去世之后,汤若望的待遇更加优厚,举几个例子:

    第一,顺治帝称呼汤若望为“洋玛法”。众所周知,在满语中,“阿玛”是父亲的意思,而“玛法”是祖父的意思。大家不要以为当时汤若望已经年近花甲,按年龄,顺治帝叫他一声爷爷也不过分。实际上,顺治帝可是清朝的皇帝,是“君父”,他能叫汤若望为“玛法”,是对汤若望极大的尊重。

    第二,汤若望虽然只是正五品的钦天监监正,但他却拥有随时入宫的权力。这种权力,连一些宗室郡王都不具备。

    第三,汤若望可以参与政务。在顺治时期,汤若望的奏折多达300多本。

    第四,汤若望曾参与立储。顺治帝在病重时,曾听取汤若望关于立储的看法。当时宫中天花盛行,汤若望告诉顺治:“天花这种病每个人一生只会患一次。”当时顺治的第三子玄烨已经得过天花,汤若望委婉地表明自己支持玄烨。所以,顺治帝最终选择了三子玄烨,而未选年龄稍大一点的次子福全。

    汤若望参与立储这件事,在汤若望的自传中有记载,同时,康熙帝亲政后,主动为汤若望平反,也可以作为佐证。

    第五,汤若望在清朝没有后代,但顺治帝赐给他一个“义孙”,名叫汤士宏。不仅如此,顺治帝还“旋复加通政使,进秩正一品”,将汤若望提拔为正一品。

    中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对此评价道:

    “汤若望之于清世祖,犹魏征之于唐太宗。”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汤若望和顺治帝的关系有多亲密。

    三、福兮祸所伏,古稀遭厄运

    顺治时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欧洲报告:

    “在帝国中,汤若望的影响要大于任何一位总督或最受尊敬的亲王。”

    可见,汤若望和顺治帝的关系,早已非一般的君臣关系。

    连外国人都能看出汤若望在大清的特殊待遇,中国的官员焉能看不出来。所以,有些人开始眼红汤若望了,尤其是那些奉行旧历法的官员,所以,针对汤若望的攻讦,马上就要开始了。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福临驾崩,传位于康熙帝玄烨。这一年,汤若干度过了他70岁的生日,在生日那天,年幼的康熙帝下旨,特准汤若望的义孙汤士宏入国子监进学。汤若望非常感激,因为这意味着,在顺治帝去世后,他将获得新帝的继续信任。然而,接下来的几年,厄运逐渐来临。

    最先针对汤若望的人,是杨光先,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他却在《清史稿》中留下了一句“名言”: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意思是,宁愿让中国没有好的历法,也不能让中国有西洋人。

    从这句“名言”中,我们可以对杨光先的为人一窥全豹。

    杨光先生在明朝,在清朝为官,他属于对封建文明盲目自信之人,他鄙视一切西方科学技术。顺治在位时,他曾上书批判汤若望,奈何顺治帝根本不信他。

    康熙三年,杨光先写了一本《不得已》的小册子。在册子中,他反驳汤若望:如果按你所说,地球是圆的,那人怎么站立在地球上?侧方和下方的人掉下去怎么办?都说水向低处流,我们中国人站立在地球的最上方,你们西洋人“挂”在地球的最下方,岂不都淹在水里。你岂不是鱼鳖?

    今天看来,杨光先的观点或许有些可笑。但在当时,杨光先义正辞严,他认为他凭借上面的问题,捏住了汤若望的“七寸”。

    杨光先最得意的是,他背后有一个更为守旧的大人物支持他,这个人就是鳌拜。鳌拜和多尔衮有旧怨,他上台后,立即提出“率祖制,复旧章”,废除多尔衮及顺治朝许多政策。汤若望便是他要扳倒的主要对象之一。

    所以,杨光先成为了鳌拜的马前卒,他带头大声疾呼,罗列汤若望“潜谋造反”、“妖言惑众”、“历法荒谬”三大罪状。

    鳌拜顺势支持杨光先,立即下令逮捕汤若望,并且逮捕了南怀仁等其他几位国外传教士。

    当时康熙帝尚未亲政,对鳌拜也无可奈何。鳌拜用十天的时间,把年逾古稀的汤若望以各种酷刑来审理,在大堂上,汤若望的身体甚至不能动弹。

    杨光先质问汤若望,为何给大清的历书只编了200年,难道要诅咒清朝短命。又问为何在《时宪历》中注明“依西洋新法”字样,难道要大清奉西洋为正朔?

    俗话说,杀人诛心。这种问题,汤若望不管怎么辩驳,都注定没用。再加上杨光先的话极具煽动性。很快,群臣皆怀疑汤若望。随后,在鳌拜的掌控下,72岁的若望被判凌迟处死。

    然而,就在汤若望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清朝的京城发生了一场地震。这被看作是“上天”的警示,朝廷决定大赦天下,汤若望因此被赦免。但汤若望在钦天监的同事李祖白、宋可成等人被杀。

    被赦免后的汤若望非常失望,但杨光先并未打算放过汤若望,第二年,杨光先主张将汤若望驱逐出大清。此时,汤若望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根本不能远行。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干预下,汤若望最终被留在北京。

    事后,汤若望整日活在抑郁之中,一年后,汤若望病逝于北京南堂,享年74岁。(下图为栅栏墓地的利玛窦(中)、汤若望(左)和南怀仁(右)墓碑。)

    孔子《中庸》中说: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意思是,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发明的排斥他人,那他的就不能施行了。

    汤若望坚持的“真理”,被当时的人所远离,对于他来说,的确是沉重的打击。

    四、留华四七载,影响三百年

    汤若望去世后,杨光先担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的学生们也遭到打压。直到康熙帝除掉鳌拜,正式亲政后,汤若望才被康熙帝平反。康熙帝把汤若望葬在了他的前辈利玛窦的墓旁,并且亲自写了一篇祭文。

    而后,康熙帝罢免了杨光先,任命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中西文化的碰撞,依然继续。

    汤若望留下的许多珍贵的西方学说和著作,曾对康熙帝有重要的影响。康熙曾回忆说:

    “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

    康熙的意思是,他小时候,亲眼目睹汤若望等人与钦天监其他中国同僚之间的矛盾。后来,他们打赌,在午门外测量日影,结果汤若望赌赢了。遗憾的是,清朝满朝官员没有一个人能懂其中的道理……

    其实,康熙帝那个时候已经意识到大清朝的科学技术能力不如西方,但是,他也仅仅是佩服汤若望等人的学识,并没有过多地做出改变。后世雍正帝、乾隆帝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也是清朝落后于西方的主因。

    汤若望27岁来到中国,74岁去世,他在中国一共待了47年。在这47年内,他用学识先后征服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共两个朝代三位帝王,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汤若望在顺治年间获得格外的恩宠,这期间,他广泛传教。顺治年间,清朝的天主教徒数量增加得非常快。到了顺治末期,天主教徒已经达到近20万,清廷还专门在宣武门内建了一座天主教堂。总体来说,汤若望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另外,汤若望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主管钦天监的西洋人,有清一代,继汤若望之后,南怀仁、阅明我、庞嘉宾、纪理安、戴进贤、刘松龄、鲍友管等十几位传教士像接力赛一样,一代一代经营钦天监近200年。他们翻译了大量的天文书籍,铸造大龄的天文仪器,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礼记·学记》中说: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汤若望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影响还没结束,中国乃至亚洲很多国家仍使用他编撰的历法。

    现在,仍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做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清朝不同的是,新中国早已敞开胸怀,广纳天下来客。我们主动学习各国先进技术,已走在了科学技术的最前沿。

    单字解释: 汤 若 望 岁 来 到 中 国 引 发 年 中 西 文 化 碰 撞 征 服 明 清 位 帝 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