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武圣的候选人有三个,为何选择了关羽?另外两人分别是谁?

    2022.06.2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三国演义》不是一本正史,但是《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编造,经常有人说关羽的‘武圣人’是《三国演义》吹出来的,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确实,《三国志》惜字如金,看不出关羽有什么过人的战绩,却能从关羽死后的记载看出一些端倪。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因为关羽的头被埋在洛阳,身躯却被埋在当阳,因此民间有: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的传说,公元260年,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追谥羽曰壮缪侯。

    从以上内容可以知晓,在三国时期关羽就有了一定威望,不然也不可能让三个国家都尊重他,足以见得关羽确实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到了宋徽宗时期,当时的武庙里供奉的是‘武圣’姜太公,称呼其为昭烈武成王,因为宋徽宗十分崇拜关羽,追封关羽为‘忠惠公’,被迎入武庙之中。

    宋亡后,在民间开始推选抗金的岳飞为‘武圣’,到明朝时,朱元璋认为岳飞‘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取消武庙,建帝王庙,封岳飞为‘武圣’,到了清朝,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汉人不但供奉孔子为文圣,还打算重启武庙,但武圣的选择上却犯了难。

    朱元璋取消武庙前,‘武圣’一直是姜太公,但是明朝的‘武圣’则是岳飞,恰好此时民间流行起了关帝庙,加上历朝历代的追封,关羽已经从忠惠公变成了崇祯封的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有了与岳飞竞争的资格,而最后一位候选者则是伍子胥,有伍子胥是因为其战绩卓越,率领弱小的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都城而著名。

    首先被排除的是岳飞,朱元璋之所以封岳飞为‘武圣’是认为其抗金有功,然而这个金国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如今清朝的满族也是女真族的后裔,虽然为了笼络汉人,但清朝的皇帝也没有蠢到立一位反自己的‘武圣’。

    第二个被排除掉的是伍子胥,伍子胥虽然和关羽一样在民间被广为崇拜,甚至有‘伍帝庙’一说,但是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却率领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都城,在民间的眼光中看到的是伍子胥不甘受辱,屈身复仇,但是统治者的眼光中,伍子胥就是一个背弃国家的叛徒。

    反倒是关羽一直以‘忠孝’为名,《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可没过多久,关羽便: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此为忠,在刘备兵败后,关羽将两位嫂嫂安置妥当,此为义。

    作为统治者而言,自然希望自己的臣子都是如关羽一样忠义俱全的人,因此清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也并非难以理解了,对于清王朝而言,岳飞虽然和关羽一样忠义俱全,但是岳飞的身份注定与清王朝的统治根基相违背,因此清王朝只会选择关羽而不是岳飞。

    对于伍子胥而言,伍子胥只有武,却没有忠义,如果‘武圣’只是单纯的封一个‘武’字,‘武圣’一名自然归三人之中唯一达成目的的伍子胥所有,但是伍子胥却没有‘忠义’两字,可能有人觉得伍子胥如果死心塌地的待在楚国,那岂不是愚忠?但在那个社会,愚忠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人格的象征。

    经常有人拿关羽败走麦城来说关羽鲁莽,没有可以吹嘘的战绩,关羽不配‘武圣’之名,但实际上翻阅关羽的人生,关羽是极少数有记载的阵斩敌将的将领,《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此外关羽作为一个山西人,却能在荆楚之地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水军,足以见得其军事才能。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

    可以见得樊城之战虽然关羽失败了,还被人取走了头颅,但樊城之战恰恰是关羽人生之中最高光时刻,一战水淹了曹操在宛城周围所有的主力,如果不是吕蒙偷袭,关羽完全有机会在拿下宛城后直捣许昌。

    关羽虽然鲁莽的孤军深入,但并非全无准备,《三国志》中记载: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这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事情,麋芳可以最早一批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将领,关羽只能算得上是用人不查,却无法说他没有军事才能,不配作为‘武圣’。

    单字解释: 武 圣 的 候 选 人 有 三 个 为 何 选 择 了 关 羽 ? 另 外 两 人 分 别 是 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