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疯狂部族≠强国模式,诸侯列国的畏惧假象,强国们的游戏陷阱

    2023.08.0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部族大多生存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地区,夹杂在阴山到太行山脉,再到燕山一带,大多零散聚居于丘陵沟壑,处于土地贫瘠的地区,而且气候大多苦寒,难以耕种土地,这就导致这些部族往往逐水草而居,很难固定下来,完全依靠放牧和掠夺为生,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架构,更像是原始部落的生存模式。

    这些部族的这种生存模式就注定他们不可能拥有凝聚意识,更推崇的是强者生存的传统,因此虽在地理格局上有着明显的戎狄部族之分,即便如此就是戎狄也分化出数十甚至上百的分支来,《史记》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狙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这里就已经是有数十部族了,后来晋献公“灭国三十六”,其中又有大部分是属戎狄部族。

    戎狄部族由于生存的环境与中原人相比更为恶劣,所形成的习惯也是不同,其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相应就比中原人更强,《左传》载:“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中原人视戎狄为异族,戎狄人视中原人更是异族,这种敌对情绪贯穿于春秋战国数百年,戎狄人侵夺中原人土地和财富,在戎狄人看来,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由此戎狄部族与中原政权的矛盾就日趋尖锐,自殷商而至西周,再到春秋战国,戎狄的掠夺行径就不是为求生存而不得已的举措,戎狄成为中原政权们眼中的贼寇,往往对戎狄部族采取的是斩草除根全族尽灭的政策,殷商人尤其重视对戎狄部族的战争,甚至把戎狄部族的俘虏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来源,至于后来的周人们,很多代周天子比如周穆王,周宣王等都曾发动最强军队与戎狄开战。而戎狄部族对此也是采取的坚决政策,即以战胜中原政权为至高荣耀,后来的犬戎部族甚至发动大军直接攻破周幽王的都城,对周王室可谓是产生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若非如此,后来的所谓春秋战国就不会存在。

    《左传》载:“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戎狄无亲而贪”,周人对戎狄的态度是相当恶劣的。戎狄与中原人的战争可谓延续不断,尤其是周王室衰败迁徙洛邑而后,戎狄占据当年周人开垦过的岐山和关中地区,与秦人,晋人等诸侯国夹杂共存至少有百年时间,后来在秦晋相与为攻,频繁驱逐戎狄而后,这些部族才不断迁徙和发展演变,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灭亡掉,直到战国后期秦人的宿敌中就还有一支强大的义渠,甚至还与魏国楚国赵国等诸侯国形成战略联盟,对秦国政权形成巨大威胁。

    还有的戎狄部族则向东部军事力量更为薄弱的中原地区迁徙,与郑国宋国卫国都有过剧烈战争,甚至还攻灭过刑国和卫国这样的诸侯强国,最强的时候戎狄甚至差点攻破北方燕国的都城,直到齐桓公率领大军来援,才保存了燕国这支北方周人力量。

    戎狄部族在春秋战国可以说是真正与中原人融合发展,与诸侯列国们犬牙交错,平原处大多为中原政权,而偏僻山林峡谷则多半有戎狄部族,与赵国相邻的中山国的势力范围正是在山野盆地之间。当年卫庄公登上都城的城楼,就能看到戎狄部族的聚居点,可见戎狄与华夏的关系之为密切。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还曾有过依托戎狄力量驱逐周天子的内乱之事。

    但是戎狄部族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比如在攻破镐京城后即模仿中原人建立国家政权,反而依然是推行的抢掠政策,抢完一个地方就换一个地方,始终还是过的居无定所的生活,那种散漫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传统制约了他们的政治思维和远见,即便是后来立国的中山国,也不过是处于赵国和燕国等传统强国的夹缝丛中,很难找到突围困局的机遇。

    《史记》载:“往往而聚者百有余,莫能相一”,这种分散孤立的部族生存体制就导致戎狄始终扮演的是盒饭角色,齐桓公北伐山戎,剽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西征攘白狄之地……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晋文公攘戎翟,秦穆公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一旦出现有为之君,戎狄就成为中原政权的靶心,被当成国君们立威扬名的作战对象。戎狄之苦,百年难消停。

    单字解释: 疯 狂 部 族 ≠ 强 国 模 式 诸 侯 列 国 的 畏 惧 假 象 强 国 们 的 游 戏 陷 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