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秦王李世民逼宫时,为何无人帮李渊?

    2023.12.0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李渊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亲情的皇帝,但凡帝王大多杀伐决断,对威胁自己统治,或者影响政权过渡的儿子们,或杀或囚,从来不心思手软,但李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例外。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秦王李世民逼宫时,为何无人帮李渊?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起初是大权在握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权力逐渐受到了挑战,最终导致了无人帮他抵御秦王李世民的逼宫。

    李渊的大权旁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一味平衡,不知打压,过于放纵:尽管秦王李世民确实立下不朽战功,为唐王朝的创立也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后来在当时作为臣子的李世民,竟然顶着秦王、天策上将(都督天下诸军事)、太尉、司徒、尚书令、各道行台、州牧、总管等诸多头衔,其封号已经叠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地位远在诸侯王之上,甚至可以说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更有甚者,李渊竟然允许李世民开“天策府”并自行招募任命官属,这是只有太子东宫才享有的权利。无论李渊出于何种目的,是疼爱也好还是安抚也罢,但是这些头衔加身,不可能换来局势的稳定,能换来的只是太子的忌惮、恐惧与秦王逐步膨胀的野心。

    二、失去对群臣的话语权: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的运筹帷幄、能征善战文臣武将、敢死之士: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武有尉迟恭、侯君集、程知节、秦琼等,而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大臣,不仅只听命于秦王李世民一人,竟然还积极怂恿李世民起兵造反,姑且不论理由如何充分,单论造反亦或者说只是提出“清君侧”这一条,在当时的环境下,都是灭族的死罪。可以想象的出,当秦王李世民下定决心,振臂一呼之时,大半个朝廷已经探入囊中,即使有人敢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的站出来替李渊说话,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个别的“不和谐”的声音,会很快的被群臣所唾弃。

    三、放松警惕,未加提防,对形势变化估计不足: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管夺嫡之争白热化,但李渊也许压根就没有想到父子三人最终会到了兵戎相见、最终血溅玄武门的地步,所以李渊在功成名就、建立大唐之后,并没有刻意的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允许圣旨与太子的旨令、秦王的命令并行存在,而且竟然默许三者的地位相同……。甚至在太史官密告李渊说秦王李世民可能谋反的情况下,仍然不去采取果断措施,只是简单的选择在第二天召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进宫,与李世民当面对质。只是李渊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经提前做好了埋伏,导演了一出足以被后世所永远铭记的“玄武门之变”。

    秦王李世民逼宫时,为何无人帮李渊?

    当秦王李世民发动逼宫时,大部分朝臣和亲信都选择袖手旁观或者倒向李世民。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政治上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和威望,而李渊则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此外,李世民的逼宫行动迅速而果断,使得许多人来不及反应,也加剧了李渊无人相助的困境。

    玄武门之变,非常突然,让李渊以及两个儿子措手不及,李渊当年也曾考虑过让李世民当太子,中国的继承制一直延续立嫡立长的传统,就是为了避免子女间的厮杀。太子已死,反抗也是徒劳的,在加上皇位迟早要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而李世民羽翼丰满,才能卓越,自然也是做皇帝的人选,李渊和朝廷大臣们都心照不宣,只能无奈接受这个事实 。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权力也并非是一瞬间发生改变的,”玄武门之变“不仅改变了政权,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就是历史的特殊性,它不存在如果,有的只是后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结果。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单字解释: 李 渊 是 怎 么 大 权 旁 落 的 ? 秦 王 李 世 民 逼 宫 时 为 何 无 人 帮 李 渊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