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62年陈云鼓起勇气提议“分田到户”,毛主席得知后是何态度?

    2023.10.0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59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当时特殊的局势,此次灾害给全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其中,农业无疑是受到影响最大的。

    连续的天灾让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一些地方更是发生了饥荒。

    面对这种困境,中央十分重视,许多人都在思考着对策,想要调整解决国内农业存在的困难。陈云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他多次下基层调研,又不断总结各地的经验教训,打算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1962年7月6日,当天下午陈云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找到了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想要与主席面谈,还提出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足够了。

    毛主席刚从外地视察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收到了陈云的信,毛主席知道事情的重要性,立即就同意了陈云的申请。

    可令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次会面却彻底改变了陈云的命运,陈云的秘书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毛主席一开始并没有说话,可到了第二天,毛主席显得十分生气。

    对于陈云提出的方案,毛主席把话说得很重,他说:“分田单干是瓦解农村集体经济,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是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

    原来,陈云对于农业问题的观点,是指要在全国重新分田,改变原本的公社制度,把土地分田到户,转变为个体经济。

    他希望利用这种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借此恢复农业生产。陈云后来回忆,想起自己到地方上考察时候遇到的状况,他依旧认为还是个人搞效果要好一些。

    只是陈云没有想到,毛主席对于这件事十分生气。提案被毛主席否决后,陈云受到批评,此后他也逐渐离开了决策层。

    一直到1972年,陈云进入国务院协助周总理处理外贸工作,这中间的十多年,陈云多次为自己当年的提案检讨,反省自己的问题,还险些因为这些事情,受到某些人的打压。

    其实,早在陈云决定提出这件事之前,就有许多人劝阻他,希望他不要去触碰底线。陈云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国内农业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1959年的粮食产量为3400亿斤,比1958年实际产量减少600亿斤。

    1960年粮食产量又进一步下降为2870亿斤,比1959年还减少530亿斤,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这种影响直接造成城乡的粮食供应问题,一些地方迫于压力,已经开始摸索着寻求改变,安徽就在坚持集体经济的情况下,搞出了包产到户的政策。

    经过长期的调研,陈云决定坚持自己的提案,在毛主席回京之前,他事先跟周总理等人沟通过,大家对于他的这份提案,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陈云与毛主席早就是长期并肩作战的亲密伙伴,他认为毛主席会认真考虑自己的提案。之前,陈云有过不少重要的提案,许多提案一开始都被人认为是不会被接受的,没想到毛主席都认真分析了他的提案,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比如之前,陈云对于进口粮食的观点,就得到毛主席的支持,他对于国民经济的政策,很多都是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推进的。

    两人相识多年,毛主席十分欣赏陈云的才能,几十年间,党内要论搞经济,很少有人能比陈云要强。因此在建国后,陈云就成为毛主席身边重要的助手,毛主席给了陈云极大的自由度,让他能放手去做。

    1959年1月18日,陈云在钢产指标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大胆指出要降低原本过高的标准,这一点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毛主席后来就评价,说:“他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也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我听了这个话,我就说,那拉倒。”于是,陈云能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内,对于经济等领域进行大胆的调整。

    1962年,陈云担任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统一领导全国财经工作,特别是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上任之后,陈云继续着自己的改革,勇于追求突破。

    因此,这些因素让陈云决定在土地的问题上,思考着国家未来政策的方向。只是他的一些观点,在毛主席看来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毛主席十分了解陈云的性格,知道陈云出发点是好的,虽然主席批评了陈云的行为,但毛主席还是像过去那样,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过去,两人在交谈的时候,有很多次意见相悖的情况,每一次他们的争论,事后都证明毛主席的正确。这一次,毛主席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要知道国内许多地方都在寻求着改革,安徽等地推行改革的效果,都说明了一切。

    那个时期,国家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又连续遭遇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这些都使得国内的生产水平十分有限,毛主席正是看到这点,才会一直坚持原本的农业体制。

    毕竟任何方案,脱离实际去谈理想状态,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毛主席一直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各地长期的实践,证明了包产到户是比较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集体经济下的一种经营形式。

    因此,毛主席不断做着调整,采取当时最符合国情的方案。后来出现的生产队模式,都是毛主席推动出来,改善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陈云脱离工作岗位后,他的身体状况十分不好,早在建国后,陈云就忙于工作,完全不管自己的身体。长期的工作,让陈云的病情越来越杂,毛主席很早就注意到陈云的状况,经常督促陈云休息养病。

    这件事过后,陈云有了更多的时间休养,毛主席也没有忘记他,仍然关注着陈云的病情。

    后来,毛主席还提出建议,告诉他:“每天用毛巾蘸热水擦身,先热后冷,又冷又热,锻炼皮肤毛血管又收缩又扩张,每擦一次,可经半小时,多至一小时,擦完全身发热。每天一次至两次,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似可试试。”

    陈云也没有灰心,他遵照毛主席的嘱咐,好好养病休整,这也给他日后复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晚年的陈云,谈起自己与毛主席的交往,他表示毛主席永远都是自己的导师,陈云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在后来他很好继承了毛主席的精神,继续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单字解释: 年 陈 云 鼓 起 勇 气 提 议 分 田 到 户 毛 主 席 得 知 后 是 何 态 度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