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同治中兴:清廷翻身最后机会,本可复兴,却被这个女人毁掉!看看她有多狠?

    2022.05.2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中兴”时代,比如周朝的“宣王中兴”、汉朝的“光武中兴”等等,势必都会带来盛世,延续王朝生命。同样的,在清朝经历鸦片战争之后,统治者看到了自己的落后问题,开启了一轮新的改革,史称“同治中兴”。

    这场持续了10年多久的改革,可以说是清王朝绝地反击的机会,要是能够成功,可以快速将清王朝带入到近代强国之列。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无疾而终,耗费了大量人的心血,最终加速了清王朝覆灭的步伐。

    图:同治皇帝

    “同治中兴”出现背景

    “同治”这个年号,它是指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共同治理”。从当时国内国际的局势来看,清王朝似乎就要垮台了,内有太平军起义,外有西方列强侵略。但是同治一朝,快速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外跟列强的关系也缓和下来。这个时候,两位太后还没有一方独霸专权,相互制衡着,朝廷的集权并没有那么激烈。

    这段时间,清朝事实上是由恭亲王奕䜣来掌控的,他们的特点是精明强干、视野开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给他们留下了足够的警醒,因此清廷对文官体制更慎重,处理内部问题,多了一些弹性和灵活。恢复了天下士人对朝廷的期望,特别是饱受战火的江南才子们,在战火平息后又能参加科举了,社会凝聚力得到大幅度的恢复。曾国藩、左宗棠这些汉族重臣也都被重用起来,满汉隔阂的政策,都大大放松甚至废止了

    在列强心目中,英国人知道不承认清政府,那他们和清政府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也就站不住脚了。必须要承认并且维护清政府,才能真正维护在华的利益,所以对清朝的态度有所缓和,甚至帮助清政府做工业化改革。“同治中兴”就是在这样的内部和外部一片祥和、一片支持之声中开展起来的。

    图: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实施的政策

    首先,恢复国内的稳定。同治政权采取“剿抚并用”的新方针,最终将它们一一平定,效果很好。虽然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清政府恢复起来,需要时间。但国内局势恢复稳定,人民生活都比较安详,也彰显了一片繁荣景象。

    其次,重用汉人治理。“同治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在中央是恭亲王奕訢,但是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等汉地主贵族,这些重要人物后来也进入中央。满汉的一些矛盾也渐渐缓和很多,更多汉人有机会为朝廷出力,进入改革事宜之中。

    第三,近代工业建设。在战争中清政府终于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建立近代工业,也就是后来发展成为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第一家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出现,现代的采矿业、铁路运输、电报通讯,最早一批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第四,设立新式军队。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央武装力量的八旗和绿营精锐基本损失殆尽,不足以应对国内外的军事需求。如果依赖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壮大起来的地方武装,又恐怕会出现唐末藩镇割据那样的局面,地方大员会拥兵自重。1865年长江水师成立,成为当时东亚最强的海军;同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建造的现代型炮舰下水;聘请了一批外国人直接担任军官,组建最新的“洋枪队”。

    图:曾国藩

    “同治中兴”取得的效果

    清朝任职的德国军官日意格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

    中兴之后的产物,具体体现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中方在硬件方面至少没有落后太多。并且中方在这两场战中投入的现代型武器比对手更多,军事实力会更强,虽然甲午海战败是政治和社会因素决定的,但是可以看出清廷的军事装备俨然有些大国风范了。

    中国的附属国进行朝贡,依然没停下来,像是越南、朝鲜这些贡国,在这个时期又开始向北京派遣使者了。当时的外国观察家对此大为惊讶,而且为这些感到羡慕不已!

    他们评论说:这些朝贡国是在“继续崇拜中国的影子”。

    图:英国对“同治中兴”支持

    清廷为何没有翻身?

    整个中兴改革看似一片繁荣,却固守以“礼”为核心来进行改革。清廷只想修复一个以“礼”来运转旧式的社会,而不是建立一个以“法”为基础的新式的社会。比如说国家虽然尊农重农,但并没有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统治者打破社会等级秩序,让社会新生力量参与到中兴事业上来,是极力维护原有价值观。

    再者,改革之中没有确定完善的经济体制,还是重农抑商的模式。

    中兴重臣文祥对英国的赫德曾说:“如果你们外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还我们以平静生活,我们愿意把你们带给我们的所有海关增收都给你们。”

    统治者在接触了新的经济机制之后,没有意识到重要性,而是不惜放弃这部分收入,也宁愿回到闭关锁国时代的所谓宁静之中。

    两位太后后期没有很好支持中兴改革,就比如同文馆对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充满热情,但慈禧太后唯恐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动摇传统、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勒令不准再继续下去,这些瑰宝也就没有真正投入到应用领域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独揽大权,彻底宣告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全部被推翻,短暂的“同治中兴”就这样结束了。

    图:影视剧“慈安和慈禧”

    “同治中兴”本可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行动,但是统治阶级没有找准变革的方向。他们因循守旧,选择从过往的经验中寻求出路,希望借用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和制度应对危机,说到底就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找到更适合国家的出路。

    之后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加上慈禧断然的阻碍,使得这场变革很快就夭折了。“同治中兴”说到底,其实并不是近代工业化改革,更像一次全面复古运动也就意味着必将会走入失败,清王朝也彻底失去了这次翻身的机会,加速了灭亡的步伐!

    参考资料:《名家说清史*同治皇帝》、《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

    单字解释: 同 治 中 兴 清 廷 翻 身 最 后 机 会 本 可 复 兴 却 被 这 个 女 人 毁 掉 ! 看 看 她 有 多 狠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