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叛徒赵希仲:皖南事变失节投敌,晚年气节复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022.09.26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古老的黄河,穿城而过,奔向远方。

    1968年7月17日,兰州城的夜晚,告别了白日的喧嚣,渐渐走向夜的静谧。这座古老的城市,也该进入梦乡了。

    忽然,有人高喊:“有人跳河了,有人跳河了,快来救人啊!”

    兰州不乏会水的勇士,何况这是个夏天,很快就有人跳入河中施救。但是,因为这是夜里,还是晚了,跳河者被众人捞上来时,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这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据目击者说,老人是一心求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有人认出了死者的身份。

    “这不是农具制造厂的老赵吗?这几天老是有人找他,不知道遇上了什么事。”

    “唉,这年头,说不上。”

    “好死不如赖活着,干嘛走这条路啊!”

    “这人可不是什么好人,你们不知道吗,他是个叛徒,当兵时叛变。原来是副厂长,后来被撤职了。”

    “原来是自绝于人民,真是死有余辜!”

    人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不过有一点确定了,这个跳河而亡的人,是农机厂原副经理,后来被撤职,在收发室做些清点、收发工作。

    有人准确地说出了他的姓名:赵希仲。

    是的,死者正是赵希仲。人们说得没错,他确实曾经叛变投敌,在皖南事变中,他背叛了新四军,投降了国民党。

    说到皖南事变时新四军的叛徒,千夫所指的,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刘厚总。他在皖南事变中,枪杀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下山投敌。

    不过,叛徒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刘厚总叛变投敌后并没有得到国民党当局重用,而是被反反复复审查了两年,接着又被投进了监狱,做了5年大牢,直到1948年才被释放。出狱之后东躲西藏,在一家盐店当伙计,被公安机关识破,捉拿归案后公审枪决。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浴血奋战,但在生死考验之下,肯定还有像刘厚总这样的叛徒。

    上面这位投黄河而死的,就是其中一位。不过,在笔者看来,他跟别的叛徒有很大不同。

    不同之处何在?但凡叛徒,都是丧失了信仰,失去了为人之气节。不过,赵希仲有点不一样,他在皖南事变中确实失去了气节,但在晚年他的气节却满血复活了。

    他生命最后的时光,跟曾经当叛徒时的他,判若两人,完全是一个大写的人,令人感动泪流。

    赵希仲为何要寻短见?是自绝于人民?不是,他是无法昧着良心,去诬陷他曾经的战友,当然,是他没有叛变之前的战友。他虽然叛变了,但在他心里,战友永远是战友。即使是叛变后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出卖过战友。

    所以,他这个叛徒,确实有点另类。

    也许,在决定跳河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的脑海里,一定将自己的一生,像放电影那样放映了一遍。

    他曾经也是个热血青年,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寻求报国之路。他是1903年出生的人,在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他多次跟同学走上街头,宣传新思想,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

    中学毕业后,他就投奔在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当团长的表哥魏希古。由魏希古保送,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

    1927年,他在主席举办的讲习所当区队长,加入了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他在从事革命活动时,被反动派逮捕。他坚贞不屈,没有坦白一个字。后来,他偷了伙夫的钥匙逃了出来。

    他逃回家,养好伤后,经人介绍,进入杨虎城的部队,当上了警备一旅机枪连连长。1935年1月,警备一旅被调去围剿红25军。他毅然临阵倒戈,杀死一名顽固连长,带领全连起义,投入了红军的怀抱。

    赵希仲最不愿回首,却又挥之不去的,是皖南事变。那时候,他是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已经是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了。

    赵希仲回忆这段历史时,总是怪自己命运不好。确实,赵希仲的命运是相当的不济。他当时带着一纵队的部分战士,昼伏夜出,跟敌人周旋,遭遇战打了好多仗。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当叛徒,但结果却还是成了叛徒。因为他遇到了国民党108师,一支强悍的部队,当了俘虏。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赵希仲的叛变,跟刘厚总大不同。

    刘厚总是对组织早有不满,心里早就有了叛变的念头。他被派去延安学习时,就很不满。而回来后,被分配为分管木工班和饲养班的副官时,就非常不满了。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在寻找时机,投敌是需要纳投名状的。

    结果,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送了上来。当他偶遇项英周子昆,并得以跟他们共处一个山洞之中时,他知道时机来了。所以,他枪杀了项英和周子昆,下山向敌人邀功请赏。

    赵希仲不是这样,他是被俘,当了俘虏,被押送到了上官云相司令部。一拨又一拨的劝降者来了,都是国民党将领,很多都是黄埔时的同学。他是黄埔四期的,跟林彪一期。

    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他的体会比任何人都深,对他打击不是一般的大。他的内心里,在跟敌人周旋时,失望就开始生长了,现在,经过这些人的撩拨,已经开始疯长了。

    在他看来,在新四军中,确实没有什么希望。再看看人家国军的将领,同是黄埔同学,人家那样光鲜,活得那样滋润。而看看自己,也是高级将领,却是那般的灰头土脸,穿着旧军装,吃顿饱饭都像过年一样,这日子,他确实不想再过下去了。

    就这样,他叛变了,发表了脱党声明,从新四军一纵参谋长,摇身变成了上饶集中营中校军事教官。

    对于这个教官,他本来觉得非常适合自己。他不想带人去围剿自己原来的那些战友,给学生兵,基层军官上上课,这倒是不错的差事。

    但是,当上了这个教官后,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原来,这集中营的教官,并不教什么军事,而是去做跟他一样的俘虏们的感化工作,也就是劝降。

    自己投降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还要去劝别人投降。但没办法,投降了,就得听人家的,所以,他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去劝降新四军战俘。

    他不知道挨了多少骂,骂得非常难听。他觉得这个工作,根本就不是工作,就是一种折磨。他开始心灰意冷,想到了逃走。

    1942年5月,日军进军浙赣线,逼近上饶。集中营内的全部被囚人员,在押解下向闽北转移,赵希仲决定乘机逃跑。这一天,他到深夜也没睡,一直等到其他教官全部熟睡了,他偷偷跑了出来。

    赵希仲逃出来后,两次被日军抓住,在日军监督下做苦役。第二次,他险些被枪毙。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才被释放出来,回到了老家,当起了老百姓。

    1950年,赵希仲得知以前的老战友赵伯平在西安市当市委书记,他怀着侥幸心理,前去找老战友。当然,他隐瞒了自己那段极不光彩的历史。

    赵伯平并不知道赵希仲当了新四军的叛徒,觉得他这样的人,当一个农民可惜了,就推荐他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结束学业后,被分配到兰州西北新华公司担任副经理。后来,西北新华公司改为农具制造厂,改任秘书科秘书。

    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是非常满意的。那段历史虽然如刺一般扎在心上,但也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1956年,农具制造厂搞肃反,赵希仲叛变的事情被查了出来,他被撤职,就地劳动改造,也就成了收发员。

    作为一个失节的叛徒,赵希仲觉得政府对自己够宽大了。可能是因为他当叛徒时,做的坏事不多,加上时间不长自己就逃出来的缘故吧。

    就这样下去,过完自己的一生,也很不错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那段荒唐的岁月开始了,赵希仲倒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如果是因为叛徒而被批斗、折磨,他还真能忍受下去,因为他觉得那是自己罪有应得。

    可是,这一次,并不是冲自己来的。专案组找到他时,是和颜悦色,说只要他按照要求提供材料,他当叛徒的事,可以一笔勾销,再也不提。

    要他提供的材料,是关于余立金中将的,只要他写出一份材料,证明余立金在新四军时期,就是反党分子就可以了。

    余立金在新四军时,跟他共过事,他对他的情况很了解。但是,余立金不是那样的人,他不能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啊。

    他这么一说,和颜悦色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殴打,不让睡觉。这些人认为,赵希仲当年能够叛变,现在肯定也能够拿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然而,他们想错了,因为那次过错,赵希仲一直活在后悔之中,怎么可能再犯一次错,去陷害曾经的领导和战友呢?

    可是,如果不从,这些人达不到目的,是不会罢休的。这时候,赵希仲想到了死,死了死了,一死一切也就了了。

    于是,1968年7月17日,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黄河,结束了自己有光荣也有可耻的一生。

    赵希仲,在皖南事变中,他丢失气节,当了可耻的叛徒;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拒绝提供伪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丢失的东西又回到了他的身上,他又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对于赵希仲这样的人,大家觉得如何评价呢?

    单字解释: 叛 徒 赵 希 仲 皖 南 事 变 失 节 投 敌 晚 年 气 节 复 活 宁 为 玉 碎 不 为 瓦 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