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传奇兵王胡修道,一战歼敌280余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生死判官

    2024.02.1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朝鲜战争中,有一位被美军称为“生死判官”的人,他初上战场就独自防守两个阵地,抵挡住敌人无数飞机、大炮和步兵的猛攻。

    令人震撼的是,他不仅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还击杀了280名敌军,甚至还坚守了一天之久,简直堪称战神。

    胡修道,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县,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只能靠给地主放牛勉强度日,年仅15岁的他,又被美国人拉去当了苦工,尝尽了人间冷暖。

    在做苦工的日子里,胡修道亲眼目睹美国人毁掉大片良田,还用扁担活活打死了两名民工的场面,对于美帝国主义的仇恨,从此在他的心中悄然埋下。

    全国解放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很快便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终于等到机会的胡修道,毅然决定地选择了报名参军。

    胡修道加入的部队是12军31师91团,建国之前,他们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是一支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王牌部队。

    在这个战功赫赫的团队里当兵,一向是以本事论英雄,所以胡修道在训练中格外认真,修筑工事、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科目,胡修道都是练了又练,这也为他在战场上的传奇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2年11月,他终于等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供他表演的“舞台”名叫上甘岭。

    上甘岭位于金华北部,五圣山东南方向的山谷之中,是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此地不仅是志愿军中部防御的战略要点,也是金化、平化地区的门户,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而位于上甘岭两侧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成为了志愿军防守的突出地带,也成为了敌人夺取五圣山的突破口,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即将在此爆发。

    此时,还未上过战场的胡修道怎么也没想到,597.9高地会成为他传奇的舞台。

    1952年10月14日,按捺不住的联合国军以上甘岭为核心,发起了一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作战之一金化攻势。

    随着战事不断升级,志愿军15军驻守的上甘岭地区频频告急,指挥部命令12军火速增援,胡修道也在增援的战士之列。

    11月5日,正值美国大选开始的日子,为了安抚民众的反战情绪、拉拢选票,也为了增加本国在板门店谈判桌上的底气,美军决心孤注一掷,尽快结束这场在泥潭里的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美军疯狂的行为,给了胡修道一个创造惊天动地战绩的机会。

    5日拂晓,敌人约15个营,在百余架飞机、300多门火炮和30多辆坦克的配合下,向597.9高地发起进攻。

    597.9高地整体呈“人”字形,志愿军以主峰为核心,修建了12个阵地,位于主峰附近的9号、3号和10号阵地是敌人攻击的主要目标。

    根据连长的命令,新兵胡修道、滕土生,在班长李锋的带领下防守3号阵地,但由于联合国军连日的炮火,整个山头都被打秃,所谓的阵地仅剩下一块被削去大半的石头根子,作为他们唯一的掩体。

    联合国军为了彻底摧毁志愿军的防御,在攻击前先调集所有火炮对高地展开了不计代价的狂轰滥炸,隆隆的炮声将整个高地的土都犁上了一遍,令初上战场的胡修道有些害怕,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保家卫国的决心和班长的安慰,让他信心大增。

    在硝烟渐渐散去后,敌人如同蚁群一样越来越近,班长果断下令向敌人发起攻击,此时的胡修道眼睛瞪得血红,仿佛要喷出火来,不管是爆破筒、手榴弹还是手雷,摸到什么就一个劲地往下面猛扔,敌军的惨叫声一时此起彼伏。

    就这样,联合国军一连几次进攻都被三人顽强地抵挡下来,见强攻不成,狡猾的敌人变换了攻击方式,在一阵炮火之后,两个排的敌军分梯次向志愿军阵地发起波浪式冲锋。

    但胡修道三人见招拆招,采用了独特的“包饺子”打法,先集中火力向敌军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然后向人群投掷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令敌人避无可避。

    通过这种方式,三人在阵地上筑起了一道铁闸,任凭敌人的波浪如何汹涌咆哮,但就是无法通过,三名志愿军战士在597.9高地上顶住了几个排敌人连续数次的猛攻,这已经创造了奇迹,但对胡修道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

    就在战斗正酣之时,附近9号阵地情况紧急,班长李锋被调去防守,阵地上仅剩下两名新兵,但此时胡修道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了,再将一堆手榴弹、爆破筒砸下去之后,胡修道抱起机枪,将仇恨的子弹肆无忌惮地向敌人倾泻而下。

    敌人见3号阵地火力凶猛,纷纷掉头攻击10号阵地,让胡修道非常意外的是,10号阵地除了几声零星的爆炸声外,基本没有动静。

    连长立刻下令火速支援10号阵地,等到两人赶到阵地后,发现驻守此地的战友已经负伤,正做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胡修道侧身回望不远处的0号阵地,就是不久前英雄黄继光堵枪眼的地方,一种为英雄复仇的怒火瞬间燃遍了他的周身,他趁敌人射击的间隙,抓起机枪急速扫射,再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由于10号震地掩体太小,胡修道让滕土生赶紧向连长报告现状,自己独自在10号阵地继续阻击。

    敌人一浪高过一浪的进攻,让他甚至没有换弹夹的时间,在子弹打光后,他只能向敌人猛扔手榴弹,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就在这时,胡修道的手被人抱住,他的心中猛地一惊,以为敌人悄悄摸了上来,迅速回身准备攻击,但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是几名战友增援上来,让他继续回到3号阵地坚守。

    接着,胡修道又独自去3号阵地阻击,敌人在看到3号、10号阵地只有几名志愿军后,再一次向阵地蜂拥而来,胡修道只得不断变换着位置,一个劲地扔手榴弹,右臂抡肿了,只能用左手继续扔,一会的工夫,白色的拉火绳就散落了一地,甚至看不见地面本来的颜色。

    不过,在敌人坦克的猛烈打击下,10号阵地已经化成一片火海,战友接连牺牲,阵地再次告急,胡修道又一次前往10号阵地驻守,敌人的飞机也赶来助阵,子弹如泼水一样让他睁不开眼。

    眼见敌人又一次摸了上来,胡修道满眼血红,不顾个人安危,疯了一样跳出阵地,抱着机枪向敌军猛扫,直到连长在步话机里命令他找掩体,他才再次撤回了阵地。

    就在他进入掩体的那一刻,志愿军的炮火一齐发出复仇的怒吼,一排排炮弹呼啸而出,让嚣张的敌人也尝到了被火力覆盖的滋味。

    双方的炮火结束后,战场进入了短暂的平静,整个阵地已经化作一片焦土,阵地上的弹药已经不多,部分枪械也因为沾满泥土无法使用。

    胡修道在搜集弹药的同时,给自己留了一根爆破筒,打算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带着它冲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

    日头西斜,敌人的进攻再次开始,他们三个人一堆,黑压压地叫嚷着向上拥来,但胡修道一个人就是一道防线,他在3号、10号阵地来回穿梭,接二连三地向敌军扔着手榴弹和手雷。

    可面对如潮水一样的敌人,一个人的火力终究有限,心急如焚的胡修道操起自动抢就跪在地上扫射,汹涌的火舌喷涌而出,击倒了一排又一排的敌人,成为了美军眼中的“生死判官”。

    此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能看到的只有眼前的敌人、飞溅的弹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誓死守卫阵地!

    在胡修道的坚守下,597.9高地终于等来了援军,战友们发现眼前的胡修道已经看不真切,全身的衣服都被炸碎,只有牙齿和眼睛还是白的。

    但面对绝境,胡修道依然乐观,在看到援军上来后,他还唱起了歌曲,只不过从前线撤下来后,他独自一人昏睡了三天三夜。

    根据观察哨和战友们的统计,在当天的阻击中,胡修道一人打退了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多名,没有丢失一个阵地,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奇迹。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是由一名初上战场的新兵完成的,而身为这一奇迹的主角,胡修道也受到了中朝两国的重大嘉奖。

    1988年,胡修道从集团军副参谋长的岗位上退休,开始了平静的晚年生活,2002年3月13日,这位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位“金星英雄”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

    英雄已逝,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上甘岭的597.9高地上,曾有一名新兵创造了战争史上的阻击奇迹。

    单字解释: 传 奇 兵 王 胡 修 道 一 战 歼 敌 余 人 穿 梭 在 枪 林 弹 雨 中 的 生 死 判 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