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何李广会在唐代大火?自带流量、专业推手、高文化粉丝缺一不可

    2023.08.2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可为何唐诗里面,人们大多怀念李将军?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你要是个诗人,写篇跟成功人士相关的诗词,里面肯定无外乎我卫大将军、霍大将军多牛多牛。

    成功人士身上的丰功伟业,华丽亮眼,这虽然是事实,但听众们却不一定买账。

    说好听的你这叫讴歌,说不好听的那就叫溜须拍马,诗人嘛,都是群心理敏感的人,谁真能拉得下去这个脸,死命地去猛拍。

    你看看《全唐诗》里面,再牛的诗词大佬,让他们去写奉和圣制诗。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张九龄

    基本都是枯燥、死板,大多都是套路、敷衍了事,真没一篇能让人看得印象深刻。

    而对于李广,大家的心理负担就小多了,而且还会隐隐有些小冲动,为啥呢?

    首先:李广本人确实是个炒作热门,话题挺多,过程还挺吸引人

    什么时代,都不缺俗人。

    别看唐朝那帮文人骚客,满肚子墨水,看起来,个个都是一副文化人儿模样,然而看热闹的癖好,照样谁都不能免俗。

    那么卫、霍、李三个人谁更有料呢?很显然是李广。

    卫青还多少有能拿得出手的八卦——姐姐卫子夫进宫宫斗当皇后,自己娶了皇帝姐姐平阳公主,但整个就是一套顺风顺水的情节,没啥波澜。

    而霍去病就一裙带入宫,人家的起点已经高得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没有寒窗苦读,没有悬梁刺股,直接一步到位,到皇帝身边了。这种没有奋斗的感觉,更是乏味可陈。

    唯独李广不同,这位是一生都在奋斗,却始终徘徊在失败的边缘,仕途如同波浪一般跌宕起伏,过程更是简单、粗暴、刺激。

    年少从军,从文帝时期打匈奴,一直打到了武帝时期,戍边多年,经历了三个皇帝,主业一直没有变化,职务基本在云中、代郡、右北平这些地方的太守上徘徊。

    都说踏踏实实干活的人,有时候不是不努力,缺少的是运气,而李广显然属于有运气也把握不住的那种。

    历经了七国之乱,李广跟着太尉周亚夫揍了一个又一个造反王爷,按理说,这次总算碰到一个难得的爆军功、升迁机会了,自己的领导也很给力,不出意外的话,这把应该是稳了。

    然而李广后来却出了一档子,私受梁王将军印的事儿,这政治觉悟水平,真是让人抓狂,自己不争气,能怨谁?

    李广这辈子,打交道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领过兵、打过仗,还被俘虏、逃亡过。

    身边的人奋斗的时候,他在奋斗;身边的人都升上去了,他还在奋斗,每次不是差一点,就是差许多,忙活了几十年,能拿得出手的大战绩,还真没几个。

    更悲催的是,自己后来因为“失路”自杀,儿子李敢随后也被人弄死了,武功最高的孙子——李陵还落得个降敌叛国的下场。

    李家三代,硬生生用悲催上演了一幕狗血剧。

    这种劲爆的故事情节,咱不说,导演的眼光自然是犀利的,跟李家这爷儿仨有关的的电视剧,您随便一回想的话,恐怕就不止两三部。

    因此,话题性的人物,自带流量,比卫、霍还要火,本身也不是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事儿,毕竟在古代,比卫、霍战功牛的人,多了去了。

    但像李广这样奇葩的主儿,确实很不常见。

    不过,咱们现代人都知道,想要红,自己有料固然很重要,背后的推手更是至关重要的,推手的力度,直接决定了你上去的高度。

    而李广背后的推手,实在是太重量级了——《史记》作者司马迁

    其次:大咖级的推手司马迁,对将其送上热搜功不可没

    在古代,出来混的,提起史书的话,你说你不知道《史记》,可能性真的很小。

    《史记》的地位,就决定了李广必然会成为家喻户晓的人,而司马迁在给李广立传的时候,直接开了挂,单独给了人家一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把飞将军,让人想不印象深刻都很难。

    咱们都知道,司马迁当年是因为为李陵降敌之事辩护,最终被盛怒的汉武帝给处以腐刑。

    司马迁受刑之后,能不上火,能没脾气?但他不能对着汉武帝发火呀,只能将满腔怒火、一肚子埋怨,全部化到了《史记》当中,对于司马迁来说,这书里面的故事,我还是做的了主的。

    于是卫、霍功劳再大,哪又怎么滴,一章里面挤挤吧,给李家人腾出一章地方。

    太史公的下笔水平自然厉害,什么在敌人大军面前休息、半夜喝完酒射石头,这些花边新闻,甭管信息准不准确,统统来一套。

    您看,司马迁在写李广和卫、霍时候,风格绝对不一样,卫、霍属于正常发挥,而李广这边可就没有春秋笔法了,完全偏向小说风格了,怎么好看怎么来,一针针鸡血使劲往上怼。

    他写得嗨,后面的人自然看得更加亢奋,于是李广便迅速被送上热搜,成为了历朝历代的名人。

    不过在唐代,之所以李广大火起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唐代的诗歌比较发达,借古人讽今世的诗歌风格开始盛行起来了。

    而李广,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最后:大家写李广,更多是在吐槽自己

    咱们中国人,讲究一个中庸,如果我不开心,我不说我不开心,我说天气阴郁;我想要什么,也不直接说,拐七拐八地拼命暗示,你说给我,我还要假装推辞几下。

    在唐诗之前,人们喜欢托物言志,借助景观、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说曹操的《观沧海》,《长歌行》等。

    而到了唐朝时期,这帮诗人玩得就高级了许多,人家也很含蓄,我不爽,我就找个悲催的苦命人拉出来,唠叨唠叨。

    整个全唐诗当中,李广之所以被塑成神,就是因为唐朝之时有着普遍的“士人悲风”。

    想想咱们为啥能知道李广,唐朝早期又不是没人写过李广: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

    轻骑犹衔鞍,疑兵尚解鞍。——虞世南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陈子昂

    没几个人有印象吧,但是画风一变,悲催一点儿的话,立即就有感觉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话其实还是那句话,但画风一变,就立即让人印象深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昌龄的七言更是直接封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的诗更加煽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哪个时代,没有郁郁不得志的人们?对于那些整天累死累活、还不被领导欣赏、赏识的古人,想要大声说出自己的苦,不好意思,但一直憋着身体又受不了,最后,通过诗词,把一腔牢骚借助李广这个途径,发泄出来,再合适不过。

    在唐代,每首与李广相关的诗背后,都有一个郁闷的灵魂,在压抑,在憋屈,在不爽。

    跟卫、霍这种成功人士,我真没什么好说的,比惨,找找倒霉的李广,或许还能让我受伤的心,多少能安慰一些。

    这恐怕就是李广之所以在唐诗中大火的原因吧。

    单字解释: 为 何 李 广 会 在 唐 代 大 火 ? 自 带 流 量 专 业 推 手 高 文 化 粉 丝 缺 一 不 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