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位置、国力、决策者,为何赵国在与秦的对抗中一败涂地?

    2024.05.0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吞并争霸战争此起彼伏,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令人无比回味赞叹。而到了战国末期,能够在这种乱世之中登台唱戏担当主角的则只剩下了秦赵两国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两国之间自然也爆发了激烈的争斗。但令人奇怪的是,看似同样强盛的赵国却在与秦国的交锋之中陷入了一败涂地的处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两国战争时的差异

    秦国之所以能够完成自己的统一霸业,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愚蠢举动,使西周都城镐京被攻破,平王也在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东迁。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向西戎复仇,周平王向秦襄公许诺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也因此,西周都城原来的所在地成为了秦国的封地。

    而为了获得这片土地,秦人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厮杀,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好战的社会风气,军队的战斗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此外,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众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张仪曾如此夸赞道: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

    身处这样一个地区,即便秦国不向外攻伐也会不断变得民富国强。

    而更重要的,则是关中拥有着天然屏障,别国想要进攻秦国,只能从东攻破函谷关方可成功,这使秦国的大本营变得十分安全。而秦国却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东出讨伐各诸侯国,即便倾尽全国兵力也并不太需要担心本国安危。

    相比之下,赵国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太好。作为三晋之一,赵国东临齐国,南接韩魏两国,北面还有少数民族政权在虎视眈眈,西方则就是秦国,可谓是四面皆敌。

    战国末期,虽然其他诸侯国在与赵国的正面交锋中屡落下风,但背后捅刀子这事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因此,即便秦国才是最大的敌人,但赵国依旧需要分出精力来镇守其他方位的边疆,无法真正做到集结全部兵力。如李牧就曾在长平之战发生时待在北方镇守匈奴,无法脱身。仅从这方面来说,赵国就必然会在与秦国的交锋中处于下风。

    二、两国总体国力对比上其实是秦强赵弱

    一个国家是否强盛并不能只看军事势力,经济、文化、农业等其余各方面也是影响总体国力的重要内容。

    前文已经说到,秦国拥有着关中这样一片富饶肥沃的土地来担当自己的大本营,这使其在粮食补给上就已然无忧,足以进行长时间征战。

    以长平之战为例,赵王之所以会将廉颇换下由赵括担任主将,除了是受到秦国离间计的影响外,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赵国的粮草已经耗不起了。相比之下,秦国作为进攻的一方,竟然能够与坚守阵地的赵军对峙三年有余,其粮草之丰盛可见一斑。

    而在国家的政策改革之上,秦国也进行的更为彻底。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军功爵制正式产生,将士兵在战斗中的表现与其日后的荣华富贵直接挂。"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使秦国士兵的战斗欲望无比高涨。

    而以法治国更是使秦国士兵不敢在战斗中逃跑或者认输,只能以死相拼,呈现出无比勇猛的姿态。

    此外,当时秦国奉行的远交近攻战略使其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到赵国身上,所面临的战斗压力和战术布置上的复杂性都小了很多。

    而赵国军队虽然在经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在战斗力上得到了提高,但这也仅限于直接的正面作战。也就是说,如果把秦赵两国的军队放到战场上正面厮杀,胜负其实是很难说的。

    然而,战争却远非这么简单。在战斗意志上,赵不如秦;在后方补给上,赵不如秦;在敌人数量上,赵比秦多……如此多的劣势之下,即便赵国军队有着再强的战斗力、再高的战斗技巧,在面临各种准备都更为充分的秦国,依然只有失败。

    三、两国的战争决策者在个人素质也有着不小差距

    其实,长平之战的焦点——上党郡的夺取与否,对赵国来说并无太大的实际战略意义。但赵孝成王却贪图这片土地,并且认为不敢应战秦国是懦弱之举,所以才毅然决然地决定同秦国对抗。

    然而,他却并未考虑到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再加上临阵换帅的贸然举动,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惨败。

    事实上,在下令使赵括担任主帅时,诸多王公大臣甚至连赵括的母亲都曾前来阻止表示不可,但赵孝成王固执己见,目光之短浅展现无遗。

    而赵国最后的君王赵王迁则更是不堪。面对来自秦国的猛烈攻势,他最开始任用李牧、司马尚来作防守,而赵国民众也知道李牧就是他们最后的保护神。

    但是,就在这种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赵王迁却听信了秦国的离间计,竟然认为李牧有谋反之心,"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这件事的严重程度可比长平之战时的临阵换将严重得多,赵国也从此再无抵抗秦国的能力,很快便城破国灭,其昏庸之程度可谓惊人。

    从长平之战到灭赵之战,秦国一共经历了三代君主变迁——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其中,秦昭襄王共在位五十五年,其间一共发起了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都无一例外地获得大胜,极大强盛了秦国的势力。

    而秦庄襄王虽然在政治上并无太大成就,但却也可圈可点,绝不能算作昏君,秦始皇自然更不必多说。虽然秦赵两国各自拥有战国四名将中的其二,但奈何君王之间的差距太大,将领再强也无力回天。

    四、总结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纷呈的时期之一,战国之中发生的许多著名事件都值得人们细细回味。军队是否强大虽然对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但如果不能辅以合适的内政,那么也很容易就会陷入落败的境地,赵国便是如此。面对全方面蒸蒸日上的秦国,赵国最终被击败实在也是必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

    《史记》

    单字解释: 位 置 国 力 决 策 者 为 何 赵 国 在 与 秦 的 对 抗 中 一 败 涂 地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