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啥后果?清朝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2023.12.1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很多电视剧当中,都有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台词,说的是在古代,国与国之间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即使两个国家正在为敌,互相攻伐,但是双方也不可以杀害双方派出的使者。

    那么这种“潜规则”在古代真实存在么?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潜规则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极其动荡的时期,那时候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无数的国家,这些国家相互攻伐,彼此征讨,在几百年的战争当中,这才形成了“不斩来使”这么一个潜规则。而关于这一点具体的产生,还要专门讲到当时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596年,周朝皇室已经衰落,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群雄并起,而在这些诸侯国之中,楚国是当时极其强大的一个。这一年,楚国派遣使者申舟出使齐国,但是在申舟临行之前,楚庄王却特地告诉申舟,千万不要从宋国经过。

    但是这件事却被宋国执政王华元听到了,他认为这是楚庄王对自己国家的不信任,是对宋国名誉和尊严的践踏,于是华元就干脆把申舟杀害了。楚庄王得知之后勃然大怒,立即就发兵攻打宋国,没多久之后就达到了宋国国都,并且将其团团围住长达9个月之久。

    宋国打不过楚国,只好叫援兵。于是宋国派遣使者去到当时也比较强大的晋国求援,可晋国在不久前也败在了楚国手下,因此并不愿意跟楚国正面交恶,只是派遣使者解扬前往宋国,劝他们不要轻易投降,死守国都。

    结果解扬经过郑国的时候,却被郑国发现并且捉了起来。郑国与楚国一向交好,就将解扬送到了楚庄王身前,楚庄王逼迫他向晋军喊话,要他告诉宋军晋国不会再来支援,以瓦解宋国的守城之心。

    而解扬表面答应,可到了宋国国都之下时,却告诉宋国坚守城池,晋国援军不日便道。本来楚庄王是想要杀掉解扬的,但是看解扬如此忠贞爱国,就还是将他放了回去。而因为久攻不下,楚庄王也开始打了退堂鼓。

    但申舟的父亲却不答应了,毕竟使者代表的可是一国尊荣,申舟被杀,乃是对整个楚国尊严的践踏,因此朝中大臣也大多不主张停战,楚庄王虽然是王,但也得考虑臣子的心情,因此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

    最后这场战争结束,还是宋国执政王华元偷偷潜入了楚军军中,并且挟持了楚国元帅子反之后,楚国才答应退军。由此两国之间完成了城下之盟,而华元则作为人质留在了楚国,战争才终于平息。

    而这场战争,则完全是围绕两个使者才导致的,宋国直接被打到了国都,最后只能让执政华元以身犯险才解除了危机,自然对于杀害使者是十分悔恨的。而当时楚国也想罢兵,却因为使者申舟所代表的尊严而无法退兵,以至于战争旷日持久,空空消耗了国力,最终两国都没有获利。

    也正是因为这场围绕使者产生的战争导致了如此多的恶果,因此在之后的战争当中,诸国之间都有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潜规则。在之后的几千年里,古人都基本上遵守了这个潜规则。

    但清朝的时候,还是发生一起“斩”来使的事件。1856年,英法两国再次挑衅清朝,并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咸丰帝大怒,对西方夷狄更加鄙夷,还向两国宣战,并且在1859年的大沽口之战中,清军意外地战胜了英法联军,这让咸丰帝的自信大大增强。

    而1860年的时候,英法两国派出了一个总计达到了39人的使者团,来到了咸丰帝面前。咸丰帝本来以为他们“必有高论”,谁知他们非但不下跪,还向当时打了胜仗的清廷提出了很多不平等、不合理的要求。

    这让咸丰帝十分愤怒,于是便将使者团众人都囚禁了起来,结果导致其中大半人死在了狱中。咸丰帝本想借着此事告诉西方,他大清这天朝上国不是好惹的。结果英法联军就借着这次故意由他们挑起的外交事件,再次侵入清朝。这一次他们做好了完全的准备,而当时积贫积弊的清朝自然不是对手,致使北京失陷,圆明园被抢掠一空,还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虽然当时无论咸丰杀不杀这些使者,估计英法联军都不会放过清朝。但咸丰帝此举,无异于是给了英法联军一个侵略的借口,加速了西方入侵的过程。结果不仅最后清朝战败,自己也在热河病重身死。由此可见,“不斩来使”这个潜规则是多么重要了。

    单字解释: 两 国 交 战 不 斩 来 使 斩 了 会 有 啥 后 果 ? 清 朝 付 出 的 代 价 太 惨 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