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道台:清朝时一个很特殊的官职,很少有人能说清这个职务是做啥的

2024.01.30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公元1860年4月,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发起了对于上海的进攻。

如果单从上帝视角来看,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首先,太平天国在不久之前,刚刚攻下了清朝的财赋重地苏南地区,兵势正盛。

其次,此时正逢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就连老佛爷都自身难保,更别提小小的上海了,当时的上海尚且只是江苏松江府所下辖的一个小县,兵少将寡,在苏、常这样的大城市都接连沦陷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一个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局,他就是吴煦

这时的吴煦有两重身份,第一是“护理江南海关道”,以及“苏松太兵备道”,两者都属于“道台”。

“道台”虽然在清朝品级并不低,为正四品官员,但按照常理来讲,抗击太平天国这种事是轮不着吴煦来干的。

在当时想要独立组军,至少也得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二品巡抚,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履历,深受朝廷信任,这几条,吴煦一样不沾。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居然拉出了一支日后登上历史教科书的队伍,那就是“洋枪队”。凭借着洋枪队的火力优势,吴煦奇迹般的击退了太平天国的进攻,守住了上海城。

吴煦的举动不单单震惊了李秀成,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也称得上是一个不小的震撼。事后,咸丰帝赏其二品顶戴监督江海关,吴煦也得益于此,开启了自己平步青云的政治生涯。

而这也不由令人好奇,道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为何能够发挥如此作用?

道台初设:皇帝的眼睛和耳朵

如果单从清朝前期来看,道台这一官职倒是很好理解,清朝地方制度为“省—府—县”,道台就是一个位于省以下、府以上的中间职务。

从品级上也可以看出:省的长官“巡抚”品级为从二品,府的长官“知府”品级为从四品,道台作为一个正四品,也正好位于两者之间,微微大于知府。

道台的出现源自于明朝的“道员”,清朝入关之后,效法明制,而明朝的地方机构是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的: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司法的按察使司,以及主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

在名义上三司以布政使为最高长官,而“道员”实际就是布政使下辖的属官,相当于省长的秘书。

但是到了清朝,清廷为了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又为道台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在一些产盐大省增设“盐法道”,在水运大省设立“水利道”,寻常省份哪怕什么都没有,也要设置负责驿站的“驿传道”,以及负责粮食收运的“粮道”。

例如在《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的父亲就是盐道台,意思就是负责某一地区的盐矿开采,贩卖。可以说从这时起,道台这一职务开始多样化,专业化,也更加的复杂化。

到了后来,道台的种类甚至有十多种:守道、巡道、海关道、盐道、茶道等等……以及皇帝特派的道员,甚至就算暂时没有事情可干,也会常设一批“候补道”,一有机会就急忙派上去。

在当时,这些道台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就是为皇帝敛财,道台的存在,使得全天下每一条粮道、每一座盐矿,都绕过了可能的地方盘剥,直接向皇帝缴税。

第二则是监督地方具体事务,道台也能够有效的分散地方权力,并且充当皇帝的眼睛和耳朵,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道台最早设置时,管理较为明确,它作为地方行政上下级部门之间的黏合剂,的确起到了让行政效率提高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功能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凭空搭建了一套悬浮于明制之上的体系,这套体系什么时候会引爆,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一点没有任何人知道。

卖官鬻爵,混乱的加剧

清朝时期,道台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杂且繁”:它的职责五花八门,甚至可以说包揽了封建王朝的每一项事务,但是,它的分布却又极度不均匀,有些省份关系重大,便会一口气塞进去个十几二十个,有些省份存在感低,甚至连一个都没有。

道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品级上的混乱。

道台这一职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带有着皇帝亲信的意味的,它只对皇帝负责,甚至可以绕过朝廷的吏治机构。

在雍正年间,中央集权最为顶峰时期,雍正皇帝甚至还下过这样一道命令:那就是允许道台可以直接向自己上奏,这进而导致了与其说道台是大清国的官员,倒不如说是皇帝自己的官员。

原则上,道台是正四品官员,但在实际执行上,四品官有时候真的不够用,毕竟道台是代表皇权的,往往一出去就是掌握一省的经济命脉,官小了有时候真的镇不住地方的地头蛇们,因此在后来,便出现了道台官员挂二品和三品的例子,一些道台虽然名义上要低于巡抚,但是真正出去了,往往比巡抚还要高一头。

但是,如此设置必然也会有其弊端,在雍正时期,经常会发生下放的道台与地方官员之间的争论:到了地方上,究竟是巡抚该听道台的还是道台该听巡抚的,成了一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不在身边,那就是谁嗓门大谁厉害,这给清廷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如果只是几个人倒还好说,但随着道台数量的增多,到了清中期,恐怕就连皇帝本人也无法理清其中的脉络,整个地方上一片混乱。

其次,随着道台数量的增多,皇帝也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控制得了的。

在地方任职的道台往往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凭借着职务的优势,他们往往能够迅速洞悉大量内部消息,以此为自己牟利,一些地方道台贪污剥削也丝毫不比地方官员轻,拉拢豪绅、欺上瞒下更是家常便饭。

道台不可能人人都是圣贤,手握实权之后,是继续给皇帝卖命,还是转身投入官僚集团的怀抱,这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例如年羹尧权倾朝野之时,就有相当一批道台投入他的门下,仗着和年大将军的关系好,甚至连朝廷二、三品大员见到其都要行礼。

此时此刻,道台几乎彻底丧失了正面意义,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该考虑废除这一官职呢?

因为,此时的道台有了一个新的用途,那就是“卖官鬻爵”。

光绪年间财政十分困难,买官成为了朝廷一个重要的扩收来源。

清朝中后期,由于财政漏洞较大,除了吏部以外,朝廷几乎放开了全部官职,只要有钱,那都可以明码标价的直接买到,而在此之中,道台就成为了最吃香的一个商品。

其中的理由也很简单,道台远离中央,既不需要承担太大责任,又权力巨大,只要能够混到这个位置,那就是闭着眼也能赚到钱。

除此之外,道台是四品官员,比知府还要高一个级别,说出去也算好听,因此在这一阶段,道台进入了野蛮的生长状态。

清朝中期一个道台的售价大约是1.6万两银子,如果按照米价进行换算的话,一个道台相当于如今的五百万人民币。

而道台的年俸禄是多少呢?答案是120两白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指望着买官靠工资回本,那就需要干上133年。

也就是说,买官如果不贪,那就是铁定亏本,可想而知,在这个位置上的道台的贪污将疯狂到什么地步。

道台当中也是有好人的,例如著名的李卫就是一个买官而来的道台,虽然他的官是捐来的,但李卫确是鲜有的清官。在其任内,李卫不但体恤农民疾苦,还弹劾了不少贪官污吏,也有许多贪官折于他之手,守护一方百姓。

当然,这样的人物在官场上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剥削百姓之徒。

到了光绪时期,御史李慈铭就曾经再度上书称:“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得之太易,则人不知恩,予之太骤,则士无由劝。尊卑不别,等级不明。”希望朝廷能够废除道台这一职务,但是,这一建议最终没有被批准,因为此时的清廷面临着对外战争的巨大开销,如果停止买官,只能够使得国家更为拮据,最终这起提议无疾而终。

权力也是有总数的,多一个道台,道台这一位置的“平均权重”就会弱上一分,因此,到了清中后期,经常会看见一些道台由数人兼任,甚至说一些已经在位的道台,由于贪不到钱而过得十分潦倒。

此时的道台,倒更像是一个清朝官方售卖的职场彩票,清廷只管收钱,至于到这个位置上你能不能赚回本,那就看天数了。不管你是利用这个官职招摇拐骗也好,还是欺压百姓也罢,朝廷一律不管,形同放任自流。

所以说,在这一时期的道台,开始成建制的混乱,有的家大业大的,能够在当地混的风生水起,而有的也只能给当地政府打打工。

以至于道台这一职务本身究竟是负责干什么的,现在已经没人能够说得清了。

乱世之下的道台,彻底失控

而让这份混乱更进一步的,则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被迫开关与洋人进行贸易,在此过程中,很多地方省级大员是不屑于和洋人直接打交道的,而地方也没有外交部门,因此,不少地方都会直接选派道台去与洋人交涉。

这些道台本就是为钱而来,再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多人甚至直接屈身愿作洋人的买办,文章开头的吴煦便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吴煦在上海有着一套鸦片走私产业,如果太平天国打下这里,他的毕生积蓄可就全部报销了,所以他才会拼尽全力散尽家财,雇佣洋枪队来抗击太平天国。

吴煦只是一个代表,在其背后,还有着成百上千同样的道台,他们打着朝廷官员的旗号,实则行的是走私偷渡之事,但凡有人问起,便又假借执行公务搪塞过去。

事实上,到了清朝末期,这些人已经失去了监督和扩收来源的功能。

对于这些情况,清政府是知道的,但他们既不愿意做出改变,也不能做出改变。

道台是一个重要的扩收手段,朝廷只需要一纸命令,便能够从民间吸收海量的财富,这是清廷所不愿意舍弃的好处。

其次,清晚期,朝廷对于地方的节制本身就弱,甚至很多地方要么税已经抵押给了外国侵略者,要么压根就收不上来,在如此情况下,还不如把当地的官职全卖了,至少能够再捞一笔。

这样做的举动无疑于是饮鸩止渴,吏治越是混乱,国家就越是积重难返。

当时的清朝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买办商人崛起,不少人在有了一定积蓄以后,都会选择转商为官。

道台或许拿不到什么实权,但是也算是一脚踏入了政府部门,凭借着金钱手段,这些人往往可以更好地进行官商勾结。

职务能卖,也就意味着权力能卖,在电影《太极》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道台通过给上司5万两白银获得了暂时调兵的权力,这种场面绝对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在如此环境中,整个清朝的官僚体制开始了迅速的腐化,直至坠入深渊。

多年以后,当后来人回顾历史时,会发现道台的权力忽强忽弱,让人为之茫然,这其中体现的不单单是一个职务的分配失误,它更多的是整个国家官僚体系的混乱。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单字解释: 道 台 清 朝 时 一 个 很 特 殊 的 官 职 很 少 有 人 能 说 清 这 个 职 务 是 做 啥 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