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孙鲁育简介—吴大帝和步皇后的幼女

    2022.06.2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孙鲁育(216年前后-255年),字小虎,吴大帝和步皇后的幼女。吴景帝的姐姐兼岳母。
    与胞姐全公主被称为“大主”相对,被称作“小公主”。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征召朱据,拜为左将军,并以幼女下嫁,自此孙鲁育又被称作“朱公主”,其夫朱据封爵云阳侯。育有一女即吴景帝的朱皇后。
    赤乌十三年(250年)朱据去世后,改嫁车骑将军刘纂。五凤二年(255年),因被胞姐全公主诬陷谋反而被杀。永安元年(258年),吴景帝为其平反。

    人物生平

    二次婚姻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征召朱据进京,将十三四岁的公主孙鲁育嫁给他,并任命朱据为左将军,封爵云阳侯。鲁育公主因此也常被为朱公主,即嫁给朱家的公主。
    朱公主与朱据育有一女,赤乌末年成为琅琊王孙休妃,是为景帝皇后。
    赤乌五年(242)年孙和为太子时,她的胞姐全公主与孙和母大懿皇后不和,经常诋毁她,欲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朱公主没有同意她的计划,于是姐妹从此有了嫌隙。
    赤乌十三年(250年)朱据因劝谏废太子的事而获罪,杖刑后贬为新都郡丞,随后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被赐死。
    朱据去世后。孙鲁育再嫁给车骑将军刘纂。刘纂曾经尚公主(孙权的次女),因为这位公主早逝,所以又尚朱公主为继室。
    被诬惨死
    孙权去世后,孙亮幼年即位,由诸葛恪主持,后来孙峻将诸葛恪暗杀,自己把持朝政。
    五凤二年(255年),孙仪等密谋打算趁蜀汉使者到来之际杀死权臣孙峻,因事情泄露而自杀。受牵连被杀害的人达到几十人。全公主孙鲁班深恨朱公主孙鲁育当年不肯帮自己,就污蔑朱公主也是同谋。最终,孙鲁育被孙峻所杀。死后,埋在吴国的乱葬坟石子岗(今南京雨花台),年仅三十多岁。
    平冤昭雪
    朱公主之死成为后来朝堂上各方政治博弈的焦点,不久孙峻去世,孙綝开始专权。五凤年间,逐渐长大的孙亮开始厌恶孙綝专权,便追究其姐朱公主被害之事。孙亮知道朱公主之死与全公主有关,便向全公主询问朱公主死亡的缘由,全公主大为害怕说:“我确实不知道,是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说的。“朱损是孙綝的妹夫,孙亮便借口降诏怒责虎林督朱熊与外部督朱损当年没有匡正孙峻诛杀朱公主的错误。孙綝劝谏,孙亮没有同意,派遣左将军丁奉诛杀了朱熊与朱损。
    自此,孙綝和孙亮的矛盾完全激化,永安元年(258年),孙綝废孙亮,拥立孙休即位,史称吴景帝。不久后景帝除孙綝,夷灭孙綝三族,又耻于与孙峻、孙綝同族,将二人族籍从族谱中削除,称之为“故峻、故綝”。且发掘出孙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绶,将棺木削薄后重新埋葬,以此追究他当年杀害鲁育公主的罪行。
    元兴元年(264年)十月,鲁育公主被吴末帝以礼改葬于海宁。

    人物争议

    子女情况
    在史书中,有关朱据和朱公主的子女,只有朱皇后被提及是“休姊公主所生”,而朱熊和朱损只提及是朱据子,并没说是鲁育公主之子。鲁育公主于黄龙元年嫁给朱据,若朱熊朱损为公主所生。五凤年间,朱损朱熊至多只有二十左右。另外一方面,朱公主死后,她的女儿朱皇后受到牵连曾经赴京,而朱损和朱熊却仍然作为虎林督和外部督并掌有兵权。因此朱熊和朱损应该是朱公主的继子。

    亲属成员

    父母
    孙权,吴国开国皇帝
    步练师,通称步夫人,追册皇后
    兄弟姐妹
    孙登,字子高,朱公主长兄,追谥为宣太子。
    孙虑,字子智,次兄。
    孙和,字子孝,三弟,追谥为文皇帝。
    孙霸,字子威,四弟。
    孙奋,字子扬,五弟。
    孙休,字子烈,六弟,被拥立为东吴第三任皇帝。
    孙亮,字子明,七弟,继任为东吴第二任皇帝。
    孙鲁班,字大虎,同母姐,因嫁全琮称为全公主
    公主,次姐,刘纂元配
    公主,姐妹,滕胤妻。
    丈夫
    朱据,骠骑将军,丞相
    刘纂,车骑将军
    女儿
    朱皇后,朱公主独生女,东吴景皇后

    轶闻典故

    搜神记中说:孙峻杀害朱公主,埋葬于石子岗,孙皓即位时,准备改葬朱主,坟墓无法识别,而宫人都认识朱主死亡时所穿衣服,于是就让两个巫师各在一处招魂,不得相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说:看到一个女子大约三十多,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袷衣服,丹娣丝鞋,从石子冈上半山坡,用手止住膝盖长长叹息,停留片刻,走进一座坟墓上就住,徘徊了很久,突然不见。二人的话,不谋而合,于是依言打开坟墓,果然如此。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

    墓址

    三女堆
    三女堆,原名“三女墩”,宋《咸淳临安志》已载其名。即画像石墓,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古墓葬,现存于长安镇海宁中学校园内。墓之所在地原有一小土堆,相传为三国吴大帝第三女孙鲁育迁葬处。《海宁州志稿》卷八有载:“三女堆,……相传孙权第三女也,墓高三丈,周二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