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晏殊简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022.12.28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 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景德二年(1005年)入殿参加考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景德三年(1006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
    乾兴元年(1022年)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
    和元年(1054)六月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
    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主要功绩

    政治成就
    真宗死,命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议遂定,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仁宗朝,西夏元昊反,天下弊于兵,晏殊时任宰相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监军,不要以阵图授诸将,使得诸将对敌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终于使元昊俯首听命。
    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晏殊被罢相,范、韩、富等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任地方官时,他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文化成就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他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他受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
    名人点评
    欧阳修《宋史·晏殊传》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晏公神道碑》说他“及为相,益务进贤材。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清代学者冯煦说,曼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受冯延巳的影响,共“开江西一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晏殊的典故

    不敢越职
    据晏殊自述,他在担任知制诰时,曾被误宣入禁宫内。当时宋真宗已经病重,出示一纸文书给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晏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职。”真宗点头同意,召来翰林学士钱惟演(翰林学士被称为内制,辖此事),晏殊又奏陈:“臣担心此事泄露,请留宿在学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其内容与昨日所见大相庭径,晏殊深感惊骇,但不敢向外人说。
    质朴不拘
    晏殊入朝时,正逢承平之际,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宋真宗忽然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何,转天上朝复命,真宗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真宗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眷宠日深。
    晏殊做宰相时,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他便请求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宋仁宗没有允许,他受到仁宗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
    为人刚简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有一次,一个盗贼潜入晏殊家行窃,被抓获后,被晏殊施以搒击,直到昏死后才将其送官,结果刚被扶到开封府门,盗贼便因伤重而死。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
    晏殊生活俭朴。尽管早已显贵,却仍保持清廉、简朴的作风。

    个人作品

    诗作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踏莎行·祖席离歌》《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踏莎行·细草愁烟》《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碧海无波》《清平乐·金风细细》《踏莎行·小径红稀》《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等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

    《踏莎行·祖席离歌》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踏莎行·细草愁烟》

    《清平乐·红笺小字》

    《踏莎行·碧海无波》

    《清平乐·金风细细》

    《踏莎行·小径红稀》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及生卒年

    简介

    高祖父

    晏墉(835-891)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终江南西道观察判院,并定居高安。

    高祖母

    王氏(839-895)

    生平不详。

    曾祖父

    晏延昌(861-926)

    举家徙居临川。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曾祖母

    张氏(861-930)

    后赠陈国太夫人。

    祖父

    晏郜(891-971)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英国公。

    祖母

    傅氏(894-963)

    后赠许国太夫人。

    父亲

    晏固(944-1013)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

    母亲

    吴氏(946-?)

    封唐国太夫人。

    兄长

    晏融

    宋仁宗时曾任殿中丞。死后赠金紫光禄大夫。

    弟弟

    晏颖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进士出身,早逝。

    元配

    李氏

    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或早逝。

    继室

    孟氏

    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

    王氏

    建雄节度使王超之女,封荣国夫人。

    长子

    晏居厚

    官至大理评事,早逝。

    次子

    晏承裕

    一作晏成裕,曾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三子

    晏宣礼

    曾任赞善大夫。

    四子

    晏崇让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累官知颖州。被认为是晏殊诸子中唯一“能守其家者”。

    五子

    晏明远

    曾任大理评事。

    六子

    晏祗德

    曾任大理评事。

    七子

    晏几道(1038-1110)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与晏殊并称“二晏”。曾任开封府判官等职。

    八子

    晏传正

    一说为晏殊第九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长女

    晏氏(?-1087)

    嫁同平章事富弼,封周国夫人。

    次女

    晏氏

    嫁三司使杨察。

    晏殊的朋友

    姓名

    与晏殊的关系

    张知白(961-1028)

    安抚江西时发现晏殊的才华,以“神童”名向朝廷举荐他。

    陈彭年(961-1017)

    晏殊在秘阁读书时陈彭年奉诏“视其学”,对晏殊多有称许。

    王钦若(962-1025)

    晏殊常“以文翰游于”王钦若馆舍中。

    钱惟演(962-1034)

    晏殊任三司使时曾求牡丹于时任洛阳留守的钱惟演,钱惟演以诗附花赠予晏殊。

    杨亿(974-1020)

    在晏殊十二岁时杨亿曾为其延誉。

    吕夷简(979-1044)

    二人长年为同僚,互有诗文唱和。宋仁宗亲政后,吕夷简曾进言营救晏殊。

    范仲淹(989-1052)

    晏殊知应天府时,延请范仲淹兴办府学。范仲淹守边有难时,晏殊加以援助。二人终生为友,范仲淹始终“以门生事之”。

    张先(990-1078)

    曾为晏殊幕宾,并为其《珠玉集》作序。

    宋庠(996-1066)

    宋庠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与他有诗文及书信往来。

    宋祁(998-1061)

    宋祁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并颇得其器重,关系十分亲近。

    梅尧臣(1002-1060)

    在陈州与晏殊有多首唱和诗,此期间创作的拟古诗也可能受到晏殊的影响。

    文彦博(1006-1097)

    文彦博曾为晏殊幕宾,晏殊为其父撰墓志铭。

    欧阳修(1007-1072)

    晏殊对欧阳修有提携之恩,欧阳修深为感激。二人有诗文及书信往来。

    韩琦(1008-1075)

    得到晏殊不少的帮助。

    邵亢(1014-1075)

    在颍州团练推官任上深受颍州守臣晏殊器重。

    韩维(1017-1098)

    韩、晏两家渊源颇深。韩维曾为晏殊在颍州、河南的幕宾,二人有诗文唱和。晏殊死后,韩维撰文痛悼。

    王珪(1019-1085)

    王珪曾为晏殊幕宾。

    苏颂(1020-1101)

    苏颂曾为晏殊幕宾。

    王安石(1021-1086)

    在王安石及第时晏殊对其极其赏识。

    傅尧俞(1024-1091)

    晏殊任西京留守时称赞时监西京税院的傅尧俞为宰相之才。

    史料索引

    《文忠集》卷22《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
    《宋史》卷311《晏殊传》

    影视形象

    1989年电视剧《一代名臣范仲淹》:孟元饰演晏殊;
    2020年电视剧《清平乐》:喻恩泰饰演晏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