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张学良如果死守东北会怎么样

    2024.04.25 | lishimi | 次围观

    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将彻底改写,日军完全有可能会被逐出鸭绿江外。其实,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政府和军部都是没有任何策划和准备的。九一八完全是以石原莞尔为首的关东军本部私下做出的行动。

    九一八事变”前夕双方兵力对比:

    日军:驻东北的日本正规军是1。5万余人,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兵大队等处的一些兵力。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兵力约1万余人,其总兵力约2。7万人。日军以沈阳为中心,部署于南满铁路沿线,机动方便。
    8b5138aec384f957.jpg

    东北军:正规军就有16。5万人、非正规军有4万人,总计共有20余万人。东北当时还有中国最先进的军校――东北讲武堂,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北兵工厂。东北军拥有数量众多的轻重机枪,各种口径的野炮和榴弹炮,还装备有当时中国其他军队没有的“雷诺”FT-17型坦克。

    东北军还拥有空军战机300余架,编为5个航空队,多数为外国进口的先进战机,也有自己制造的辽F1战斗机,当时也比较先进,此外还有辽FH1式轰炸机。当时东北还拥有海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各舰只21艘。单就武器装备和军队数量来说,东北军丝毫并不亚于日本关东军,有些方面甚至占有优势。但官兵素质是远远落后于敌方的。

    为什么张学良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呢?

    一、国民政府长期以来的对日退让妥协政策。

    蒋政府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主要兵力用于对付国内的反抗势力,剿灭红军。所以对日本屡屡采取退让政策,在国民政府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软弱妥协的大的政治气候,张学良也是受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二、张学良严重误判了战争形势。

    张学良错误的认为,日军的这次行动和以前通常采取的方式一样,仍然是挑衅和制造摩擦,并没有较为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周密策划。这种侥幸心理,导致了产生重大误判。

    三、中国旧军队的军阀思想作祟。

    割据自重的军阀思想弥漫在中国各个旧军队的上下层级,保存实力,保住地盘是他们面对战争危机的首要选择。这种思想导致他们第一时间考虑的并不是国家和民族,而是自己的利益。不抵抗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不仅仅是东北军,其他军队也是这样。

    张学良是东北军总司令,就算战争全面开打,也轮不到他去冲锋陷阵,以命相搏,就算战争形势恶劣,他也属于重点保护的人物,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张学良后来发动西安事变,捉蒋、放蒋,又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南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的所作所为。

    张学良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他从一个割据旧军阀嬗变为一个真正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新军人,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军人。

    九一八是大过,西安事变是大功,这就我对他的评价。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前人曾犯下的错误,我们做为后人更应该铭记于心,为现在的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