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明朝存世的状元真迹,字迹让现代人汗颜,由其第13代孙捐赠给国家

    2024.03.17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自古以来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若是家庭中出了一个状元,那不仅可以光耀门楣,而且相当于孩子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大好的前途,所以中国的父母都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为“状元”而不遗余力。

    状元这个称谓是从我国古代社会中流传下来的,自从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之后,就将第一名称为“元”,而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这也是科考当中最难的一关。

    高考的难度大家是深有体会,那么殿试的难度如何呢?在我国青州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张完整的明朝时期的状元卷,透过这份答案让我们能感受到科举的魅力,也为状元的文学根基和修养而震撼。

    献出国宝

    目前在国内很难找到状元卷,原因除了战乱流失之外,也还有珍藏方面的纰漏。状元卷作为当时国家的机密文件,在钦定了状元之后要装裱收藏于皇宫的文学宝库当中的。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使得历朝历代的状元卷也随着消失不见了。据记载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才结束,期间一共历经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改变了士族门阀垄断朝廷官职的现象,给了许多寒门子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也让我国文学得以蓬勃发展。

    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历史上共诞生了七百多位状元。这些人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的考核最终进入科举最高级别的殿试,最后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被皇帝钦定为状元。

    但从科举制度的形式来看,能高中状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光有文学基础还不行,还得有对政治和时事的见解以及对治国之道的看法等。明朝时期殿试考的一般都是策问,属于难度比较大的。

    而且考生在交完答卷之后,皇帝不仅要亲自阅卷而且还有面试环节,更是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一般状元卷在民间很难看得见,因为除了皇帝和考生本人之外几乎没人见过。

    然而在机缘巧合之下,明神宗朱翊钧时期的一份状元卷却流落到了民间,后来经过作者后世子孙的代代相传,使之得以很好地保存。到现代这份状元卷已经传到了第13世孙的手里,历经了420年左右

    随后子孙们无偿将这份状元卷捐赠给了国家,弥补了我国宫廷档案中的空白,它也成为我国研究科举制度和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现身民间的状元卷

    目前这份状元卷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他的作者就是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这是他当时的殿试答卷,也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状元真迹。

    鉴于此前提到状元卷作为国家机密一般会被封存起来,那么这张答卷为何会到了赵秉忠子孙的手里呢?其实这跟赵秉忠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赵秉忠出身于青州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在朝廷中官拜礼部右侍郎。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社会和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十五岁那年他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才高中状元。

    之后赵秉忠便开始步入仕途,从翰林院编修到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他的一生在官海中浮浮沉沉,经历了明朝官场的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最后被弹劾免去职位,然后在郁郁之中去世。

    赵秉忠的一生并没有如他状元卷里那般的潇洒畅意,挥洒自如,而他状元卷里似乎也预示了他的结局。他空有一身的学识,但却没有遇到一个明君和盛世,因此也浪费了他的才华和能力。

    明神宗时期的最初十年内,他得到张居正的辅佐,实行了一系列对国家有利的改革,使得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他自己也励精图治和勤勉政事,可谓一代好明君。

    然而自从张居正去世后,没有人在明神宗身边叮嘱监督,他渐渐养成了懒散的作风,再加上朝政被东林和阉党把持,皇帝的诸多权利也旁落他人,就连立太子都要看大臣的脸色。

    于是明神宗就用荒废朝政来抗争大臣们的争权夺利,他从此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不上朝不批奏折使得朝廷一度停止运转。张居正的去世仿佛成为了一个临界点,将明王朝的兴盛和衰败给切割开来。

    而赵秉忠刚好在明王朝衰败的时期进入了仕途,因此他在状元卷中提到了许多改革措施,基本都是针对当局朝廷来定制的。但这些政策一旦改革就会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入士之后屡遭威胁和迫害。

    而他本人又是刚正不阿,见不得那些哗众取宠的行为,在个性上吃了大亏。随着朝政的腐败,赵秉忠自觉前途渺茫,于是便趁着被别人弹劾削掉官职之际而彻底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后来为了不让别人抓住把柄,他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曾经的状元卷来带了出来,在他去世后就把这个传给了后世子孙,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独世孤本

    这本状元卷是十九折册页的样式,铺开来长约268厘米,全文以工整的小楷来书写,一共有2460个字,字迹工整到令现代人都汗颜。

    当年他考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在这份答卷中,赵秉忠通过“实政”和“立心”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中蕴含了他的治国理念以及帝王的榜样效应,他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朝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在如何“实政”这方面,他提出要定纲立纪,从官员到黎民百姓都要切实地贯彻法律法规,并且提出要将法规都张贴到市井最显眼的地方,给所有人普法。

    他还提出官吏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提醒皇上要懂得选拔人才,给官吏明确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他针对当时学风中欺诈和虚伪的行为,认为教育官吏也是重中之重。

    当治国思想被推广之后,大小官吏都要自觉地维护,不能有懈怠。而且还要加重对贪官污吏的严惩,这样社会才能一片清明,黎民百姓中才不会有冤案错案发生。

    赵秉忠非常敬佩朱元璋,他在状元卷中提到了“祖训”传递下去的必要性,认为明神宗应该继续遵循朱元璋留下来的治国传统,这就是他关于“立心”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赵秉忠引经据典的阐述自己的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个通读诗书且对典籍非常熟悉的人。他虽然不敢明说明神宗懒惰,但却有意无意地提到要消除懒惰之风,振奋士气的词句。

    赵秉忠在状元卷中直言不讳的风格可谓字字珠玑,然而可惜的是当时他生错了时代,即使再好的治国之策也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到最后只剩下一纸白话。

    单字解释: 明 朝 存 世 的 状 元 真 迹 字 迹 让 现 代 人 汗 颜 由 其 第 代 孙 捐 赠 给 国 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