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苏联的态度为何急剧变化?事情没那么简单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有一件事大家必须清楚,朝鲜决定大举进攻南韩之前,只是得到了苏联方面的某种承诺,而没有跟我国通上哪怕一点点气,所以战争的爆发对我国来说,那是非常的突然。为什么这么不够意思呢?因为苏联并不希望中国参与半岛战争!嗯,你没有看错。

    如果你偏巧是个历史爱好者,当知从北伐时期算起,苏联始终支持的都是国民政府,给钱给枪给顾问,抗战时期更是如此。哪怕是解放战争后期南京都解放了,苏联大使馆还是跟着所谓的国民政府去了广州,算是从哪来回哪去吧。

    所以别看两国都是一个名字的政党,实际上苏联从来就没有平等对待过,这里面有两个深层原因,其一是苏共认为我们是“农民党”,跟他们那个工人阶级的党性质不一样;其二就是标准的大国沙文主义,认为“农民党”成不了事。

    这样的思想,必然影响着苏联的对华政策,人民解放军赢下淮海战役陈兵江北时,苏联的特使米高扬到了西柏坡,要求解放军不要过江,跟国民政府搞个“划江而治”。当然,这样的提议自然遭到断然拒绝,老一辈革命家,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含糊。

    为什么苏联会有这样看似荒谬的建议呢?当然是要跟美国共同瓜分战后世界的大国思维,也就是势力范围的划分,所以出现了诸如南北朝鲜和东西德国等等。个人认为,肯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苏联并不希望看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出现,这是地缘政治所决定的。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也就是1950年2月,周总理跟苏联外长代表两国政府,刚刚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苏联必须放弃中长铁路、旅顺口和大连的控制权(有一定过渡期)。

    这就意味着,苏联在远东失去了不冻港、失去了曾经攫取的大量权益。这边失去了,那边就想得点什么,苏联支持朝鲜发起统一半岛的战争,无外乎两个基本看法:

    第一是今后可以大大影响和控制半岛政治,好处自然少不了;第二是在美国之前发表的声明中,“绝对防御范围”不包括半岛,苏联因此以为,美国不会出兵干涉。

    所谓苏联的看法,其实就是斯大林的看法,因为在1953年3月去世之前,这个留着胡子的格鲁吉亚人拥有近乎绝对的军政权力。换句话说,斯大林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出现了三个战略误判:高估了人民军的战斗力、低估了美军介入的可能性。

    前面两个也必然引出第三个:不希望中国介入半岛局势,也不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此就不难理解,1950年6月战争爆发时,我国为何还被蒙在鼓里。

    虽然人民军最初节节胜利,不料仅仅三个月以后,就因为美军仁川登陆而彻底崩盘。斯大林是先轻率后害怕,既不敢跟美国硬刚,也在出动空军为志愿军助战的问题上出尔反而,归根到底,是既不相信志愿军能挫败美军,也不愿意自己惹火上身。

    然而英勇的志愿军将士,硬是用“轻步兵”连败装备世界第一的美军,一连发起了五次大型进攻战役。到19510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结束时,战场双方形成了僵持阶段:我方地面兵力优势,敌人海空力量和陆军装备优势。

    双方也都意识到,以现有的力量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所以才陷入战略对峙,而一直基本上作壁上观观的苏联,在此期间,态度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斯大林通过五次战役的全过程,基本判断出了美国的底线,那就是仍然以欧洲为战略中心,并不愿意在半岛投入和消耗太多的军事力量;其次是志愿军战斗力确实强悍,敢于硬刚美军,维护了整个东方阵营的尊严;最后就是,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和美国人的焦头烂额,对苏联大有益处。

    最后一条很重要,道理也很明白:不用苏联自己出兵就能击退美军,让美国大丢脸面的同时,又保住了苏联在半岛的利益,何乐而不为?而若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给志愿军提供大量急需的武器装备弹药,反正事实证明,美国人也不敢怎么样了。

    于是斯大林下令,召回了敢跟彭总指手画脚的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并着手加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实施步骤。同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也顺势在1951年6月23日,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半岛问题的建议,并被交战双方表态支持,于是乎苏联的大国威望又提升了。

    到周总理再次率团访苏时,斯大林的态度已经跟我国决定出兵的那个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夸赞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而且对于苏联伸手帮忙的问题,胆子也大了许多,苏联空军正式开辟了“米格走廊”,有效地掩护了志愿军的后方运输线。

    至于军事援助问题,斯大林也明确表态:关于军事援助,我们同意帮助中国装备60个师,但炮弹消耗与敌人1比9是不行的,应该是20比9,必须压倒敌人。总体来看,从第五次战役以后,苏联的军援确实不再像开战之初那样扭扭捏捏了,为我军战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60个师的装备基本是按苏式标准配备的,每个师以15000人计,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高炮营,一个反坦克炮营等等,全师装备有303门火炮。从1951年夏开始,首批就运来了10个师的装备,最终实际到位56个师(要贷款付账的奥)。

    同时还开始提供作战飞机,截至战争结束,苏联向我国出售或者赠予的飞机高达3000多架,其中有1000多架是性能先进的米格15、米格17等等,我空军得以组建了28个空军师和5个独立飞行团,用美国人的说法是“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

    当然还包括大量弹药和汽车,比如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我军一共打出了各类炮弹424430发(含高射炮弹),对战役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五次战役期间可就寒酸多了,每次进攻战役消耗炮弹不过数万发。

    所以彭总和志愿军高级将们,后来其实是有些惋惜的,若非停战谈判开始,装备大大提升的志愿军,如果发起第六次战役,本可取得更大的战果。当然,结束战争的因素也很多,这里不展开说明了,但是在战略相持的停停打打阶段,苏援的作用仍很重要,这得客观。

    (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

    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一些武器装备弹药,让志愿军在东方战场上,最大程度地消耗和拖住美国的军事力量,苏联在欧洲方向的战略压力就被减轻了。

    这也是美国人后来急于结束战争的原因,他们对苏联的想法心知肚明,也不愿意继续陷在泥潭里,大家都不是傻子嘛。

    而苏联援助和苏联顾问的不断到来,也让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所抬头,企图搞什么军事同盟,背后的想法显而易见,而老一辈革命家对此当然绝不接受,这也为后来的中苏交恶埋下了伏笔,不方便多说了。

    单字解释: 抗 美 援 朝 五 次 战 役 结 束 苏 联 的 态 度 为 何 急 剧 变 化 ? 事 情 没 那 么 简 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