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太平天国的那点事:李秀成十几万大军拿不下雨花台三万湘军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862年3月,曾国荃率湘军主力离开安庆,沿江东下向太平军发起新一轮的进攻,由此正式拉开了进攻南京的序幕。湘军的攻击十分顺利,他们于5月底抵达南京城下,直逼雨花台。洪秀全闻之,下令李秀成火速率军救援南京。正在东征上海的李秀成被迫抽调部分部队回援南京,本人率领主力后撤到苏州。这年夏天,南京周边的形势愈发严峻,洪秀全再次严诏李秀成援救南京,李秀成只好集结重兵,准备援救南京。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从上海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正在加紧进攻太平军的湘军各部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皖南的鲍超部有一万多名士兵病倒,他本人甚至也没有逃脱这场疫病,所幸的是他本人最终还是康复了。浙江的左宗棠部有一半的将士病倒,正在围攻南京的曾国荃部也没能幸免,手下的将士也病倒了近一半人。

    多年的征战,让湘军士兵早已疲惫不堪,如今疫病的扩散让他们再也无力继续进攻。太平军则趁机得到喘息,李秀成将在江浙招募的人马集结,向南京方向转移,试图打破湘军对南京的围攻。李秀成计划三路大军同时救援南京,一路军队进攻皖南的鲍超部,一路攻打长江水面上的湘军水师,试图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一路则由李秀成亲自率领,目标是驻守雨花台的曾国荃部。

    在湘军的众多将领中,曾国荃无疑是对收复南京最感兴趣的一位。1861年夏,在他的指挥下,湘军经过了一年多的鏖战,收复了南京上游的重要屏障——安庆府,很快他便率军东下,朝着南京城步步逼近。尽管他只有两万大军,但他依然将营寨扎在了距离南京城很近的雨花台。清廷对此当然是异常兴奋,但曾国藩却为自己的弟弟感到担忧。他多次在奏折中提醒朝廷,此前江南江北大营七八万兵马围困南京多年,却两次被太平军打破,如今自己的弟弟只有两万兵马,希望朝廷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

    然而曾国藩能够给弟弟的支援是非常微弱的,除了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粮饷之外,他将所剩不多的精锐也调往南京城外。但是由于疫病的影响,曾国荃手上可以作战的士兵也不到三万人,且没有任何预备队可用。曾国荃虽然渴望收复南京,但他并非一介莽夫,他效仿围困安庆时的做法,在雨花台附近深沟高垒,俨然在南京城外造出了一个新的军事要塞,不仅时刻威胁着南京城的安全,本身也是易守难攻。在李秀成部到来之前,曾国荃部已经抵御了南京城内太平军的数次进攻。

    1862年9月,李秀成率领大军从南边逼近雨花台,一场大战就此展开。李秀成带来了多少部队很难知晓,至少有十多万人,也有谣言说是三十万大军,甚至是六十万大军。这让驻扎雨花台的湘军在太平军到来之前,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曾国藩听闻李秀成率军救援南京,心中十分焦虑,他命令下属火速向雨花台运输各种物资。但他已经没有更多的军队可以派往支援曾国荃,此时的鲍超部在皖南遭遇了太平军的凌厉攻势,部队不断后撤,无力向曾国荃方向靠拢。而在安庆之战中立下不少功劳的多隆阿不满曾国藩获得的嘉奖超过了自己,也不再给湘军面子,他拒绝支援南京的曾国藩部,率军向西北开赴,前往镇压西北的少数民族起义。

    李秀成部于十月十三号开始攻击雨花台,曾国藩虽然无力给予更多的支援,但他心中却是十分清楚战役的关键所在。在给曾国荃的信件中,他指出李秀成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补给困难。如果他们真的有十几万甚至更多的军队,那么粮草消耗量一定是巨大的。从路上运输粮草难度很大且不安全,就地消耗南京城内的粮草,很快就会耗尽南京的存粮,曾国藩更是求之不得。要想供应十几万人马的吃喝,太平军就必须从水路向南京运输粮草。因此,曾国藩认为只要湘军水师封锁住长江与护城河的交汇处,阻止太平军从水路运粮,就可以困死李秀成部及南京城内的太平军守军。

    尽管曾国藩的猜测完全符合实情,但是曾国荃毕竟兵力明显少于李秀成,他求助上海的李鸿章,希望他率淮军西进苏州,吸引李秀成部后撤。但李鸿章表示淮军兵力有限,暂时不能进行远征,或许可以尝试借助洋人的力量发起进攻。曾国藩向来对洋人保持距离,不愿意让他们太多参与中国的事务,然而这一次曾国藩却表示可以接受这个选择,可见曾国荃部当时面临的形势确实危险。但洋人这一次也没有给曾国藩面子,常胜军表示准备不足,无力远征南京。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曾国荃部凭借着深沟高垒,最终奇迹般的撑了下来,并且获得了战役的胜利。湘军粉碎了太平军的一次次地面进攻,也破坏了他们开挖的大部分地道。到了1862年11月底,李秀成部最终停止了进攻。一如曾国藩先前的预料,由于李秀成部在长江上的进攻遭到了湘军水师的阻击,因而部队粮草不足,也缺乏过冬的衣物与装备。李秀成也不敢消耗南京城内的存粮,那样将会让南京城面临更大的威胁。最终因为粮草短缺,李秀成让主力分批返回驻地,防止各路清军趁势反扑。

    李秀成是太平军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他所统帅的军队也是太平军后期的绝对主力,面对着人数明显少于自己的曾国荃部,又是在自家门口作战,为何鏖战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还是输掉了战斗?是李秀成指挥不当,还是他故意保留实力,还是他早已无心死守南京,正好借此机会逼洪秀全放弃南京呢?答案或许只有李秀成自己知道。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湘军深沟高垒,弹药充足且火器水平也并不落后于对手,他们死守据点让太平军深受其苦。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部队数量众多,但此时的太平军显然战力下降明显,他们早已不是多年前顺江而下,无坚不摧的那支部队了。此时的太平军内部军士来源也十分复杂,除了纯粹的农民起义军之外,还充斥着各种绿林草莽,甚至是盗匪与无赖。这些投机主义者虽然自称是太平军,但实际上只是为了分配战利品而来,一旦攻击不顺或是有失败的可能,他们随时都可能脱离队伍,甚至是倒戈投降。李秀成显然不可能任由湘军威胁都城的安全,但这一次他确实是无计可施。

    雨花台大战最终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虽然湘军此战损失也不小,曾国荃本人甚至脸部也被炮火所伤,但太平军受到的损失要远远超过湘军。湘军最终守住了在南京城下的堡垒,并且让这里成为了进一步围困南京的大本营,直至最终攻克南京。太平军数倍于敌人却最终在家门口输掉了战斗,也标志着太平军最终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李秀成返回南京后,再也没有想到救援南京的计谋。在随后的岁月里,湘军复制了安庆战役的辉煌,一步步的将南京团团围困,并且击败了所有的救援部队,最终在1864年夏天彻底收复了南京城,太平天国运动也宣告了最终的失败。

    (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聊读书心得,交天下朋友,欢迎大家点赞与关注小夫!)

    单字解释: 太 平 天 国 的 那 点 事 李 秀 成 十 几 万 大 军 拿 不 下 雨 花 台 三 万 湘 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