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淮海战役为啥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在近代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到久违的和平,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知道打了多少场,不知有多少的忠魂英烈埋骨他乡。

    有时候,一场大战役就能改变敌我态势,就能加速战争的结束。比如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而这场被几十万士兵推向胜利的淮海战役,为啥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呢?

    (一)、大胆直陈,勇冠三军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经过艰苦奋战,成功地夺得了济南府。自此打开了中原通往南方的门户,大军南下,解放全国已经成了无可逆转的大势所趋。不过国民政府残余势力仍然负隅顽抗,形势仍然不容太过乐观。

    刚刚夺下济南的粟裕将军顾不上休息,当即向毛主席、邓小平和刘伯承发了一封请求在苏北与国民政府决战的电报,后世称之为"子养电"。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央的领导人,从未想过要与集结重兵在长江以北与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战役。毛主席收到电报以后很是惊讶,这么大的决定不好一人拍板,于是将电报给了周总理和任弼时以及陈毅等人一同商量。

    陈老总看到后接连对毛主席说了三个"好"字。他还即兴赋诗一首云:"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如此一来更加坚定了毛主席支持粟裕的信心,他在回电中写道:"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而且毛主席对粟裕提出要求,就是必须全歼黄百韬兵团。

    而粟裕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那就是让陈毅和邓小平一同指挥,负责统筹全局。他当即受到了毛主席的回电,内容很短即"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其实粟裕着急和国民政府在苏北决战是有原因的,国府在丢失了山东以后,还掌控着津浦铁路,他们利用运输优势盘算建立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而且白崇禧也提出守江先守淮的防御战略。如果解放军这边不抓紧行动,很可能会陷入被动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1948年9月24日,解放军调集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还有一干民兵约60万人自山东而下,直扑徐州。反应迟滞的国民政府军已经失去了主动权,但也紧急的抽调了黄百韬兵团还有李弥兵团以及孙元良兵团共计七十万人前往徐州和蚌埠增援。

    双方很快交手,阵阵炮声轰隆作响,将大地炸出了一道接着一道的裂纹。顿时间黄土飞扬,弥漫在天空中,一阵黄土刚要散去,另一阵接着又腾空而起。这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足足持续了近两个月,粟裕将军围攻了黄百韬的指挥部。

    他本人不愿被俘,决定开枪自杀,当时身边的人问他还要不要突围。可黄百韬却说:"早晚都是个死,突围了又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要在人家的白眼里过活"。

    语毕,他举起了那支勃朗宁手枪,饮弹自尽。事后有记者问杜聿明,为何不见黄百韬将军,杜聿明却只能尴尬地说:"黄将军回家养病去了。(二)、宜将剩勇追穷寇

    黄百韬的死昭示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国民政府军队的失败,也为解放军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胜利埋下了伏笔。他去世后其同僚们纷纷对解放军产生了极强的畏惧心理,尤其是李延年和刘汝明。

    他们不敢与解放军正面对抗,因此迟迟不向北推进,还堂而皇之地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名曰"保存实力"。如此一来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可就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地步。

    黄维只能尽可能地向李延年部转移,以求互为犄角。但当他的兵团到达固镇以后,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被粟裕大将指挥的野战军给包围了。尽管蒋不断派兵增援,但都被解放军逐个击破。

    不过黄维兵团毕竟有坦克和大炮等先进的军事装备,解放军的围攻异常困难。可是第12军团那么多人,每天只能靠着飞机空投补给,粮草岌岌可危。

    在1948年12月12日,解放军对黄维兵团发动总攻,歼灭敌人达12万之巨。黄维和胡琏赶忙坐着指挥车逃窜,不料被解放军击中,黄维只得入院治疗。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以及谭震林前往小李家村会和,五人在华野指挥部的土屋门口合影留念,共同纪念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

    镜头面前,这五位领导表现的个个胸有成竹,他们的心里装着国家大事,装着百万雄兵。简单的会面后,五人旋即展开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即集中力量消灭杜聿明集团的有生力量,以保证顺利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曾经虎虎生风的杜聿明那时早已威风不再,他知道离着失败已经没有几天了。在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发动了对杜聿明部的总攻,他本人在安徽的张老庄被俘,昭示着淮海战役的正式结束。

    在这场为期六十六天的战役中,解放军投入兵力达六十万之巨,而国民政府军队则投入了八十多万人。双方仅正规军的人数总和,就达到了一百四十余万。若是再加上支援解放军作战的民兵和后勤保障人员,人数可以轻轻松松地超过二百万。

    可以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国共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民国军队的伤亡加被俘人数达到了55万之巨,而解放军也有十余万人伤亡。

    这场千万人浴血厮杀的淮海战役,为什么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呢?

    首先,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坚定了解放全国的决心。在抗战中国民政府军队不断的积蓄力量,冲锋在后,享乐在前,到了内战时又有美式装备的加持。而解放军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军备上,亦或者是国际影响力上都不如国民政府军。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有人认为解放战争不一定是谁输谁赢。可是淮海战役双方差距如此悬殊,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政府军还是输给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这一役让那些对我党我军存在质疑的人都闭上了嘴,让所有人都开始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深信不疑。

    淮海战役的胜利让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让那些本来动摇不定之人也全心全意的支持解放战争,让众人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和胜利的契机。

    (三)、荡平逆寇,再造乾坤

    其次,加剧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失败。如果没有淮海战役,解放军要一点一点地南下寻找国民政府军队并进行逐个击破。倘若如此,那么花费的时间将相当冗长,而且遇到的阻力也会更大。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当时的美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直接出兵帮衬国民政府军队。而这次战役的胜利,让美国在国府身上失去了希望。当时国民政府军队一共有两个战斗力极为强劲的战略集团,其中最为强大当属东北集团和淮北集团。

    东北集团早已在辽沈战役中被消灭,就只剩下徐州战略集团。失去了山东以后的国民政府军队,必定会在秦岭淮河一线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阻止解放军南下,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

    不过淮海战役彻底地击溃了国民政府的徐州战略集团,打开了前往南方的门户,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淮海战役的失败让本就不团结的国府内部变得更加分散。因为这场战役,令中央军变得脆弱不堪,而其他派系则找到了"脱离组织"的契机。桂系的白崇禧和李宗仁还有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都在趁势扩张自己的实力,不断的与蒋中正做出分割。

    司徒雷登当时就说:"蒋的军事实力随着徐蚌会战的失败而分崩离析,一时之间,桂系竟然觉得扬眉吐气。"可见,淮海战役解放军的大获全胜让国民政府军队变得人心涣散。人心涣散的国府,终究是不敌铁板一块的解放军。

    之所以说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是因为自那以后我党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国民政府再也无力展开像样的还击。即使他们还掌控着南方的大片领土,可已经没有了军队来用作防御。

    同时,那些不愿服从蒋中正的高级将领也趁机与他脱离。蒋在淮海战役失败后,一度回到浙江奉化老家休养。国民政府一时之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这样的国民政府,又怎能不败给伟大的解放军。

    对于淮海战役,你还有什么要分享的吗?快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单字解释: 淮 海 战 役 为 啥 是 中 国 命 运 的 转 折 点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