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长征红军初到陕北,为何将兵力强大的阎锡山作为首个征伐目标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成功摆脱国民党军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成功到达陕北地区与当地红军会合。此时的红军虽然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严重。

    要生存必须向外扩展

    陕甘根据地虽然占有西起甘肃、东濒黄河、南达鄜县、北接长城的20多个县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但黄土高原上人口稀少,老老少少仅有40余万人口,原本驻扎在此的刘志丹红28军仅千余人。此番进驻的中央红军1万人,还有徐海东红15军团7千余人,战斗部队的急剧增加,使当地的粮食供应极度紧张。

    将来,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和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也会陆续赶来,届时陕甘根据地将不堪重负。而且经过长征的红军各部减员严重、伤员众多,需要尽快补充和休整,所需的兵源、药品、装备、被服等都不是地瘠民贫、交通闭塞的陕甘根据地可以提供的,要发展就必须向外打,要生存也必须向外打。

    西、北、南三面都不适宜出击

    当时的陕甘根据地可谓四面皆敌,东面的阎锡山部29个旅虎视眈眈,南面的宜川、韩城有杨虎城的第17路军, 西南的延安、洛川有张学良的东北军,西面的朱绍良和马鸿逵等部是混编而成,北面的榆林、三边仅有井岳秀86师兵力最弱。按照红军避实击虚的一贯打法,第一个打击的应该是西面或北面相对较弱的敌人。

    但西、北两面要么是荒凉的沙漠戈壁、要么是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利于红军补充物资和兵源。南面的关中地区虽然是西北地区最富庶的“白菜心”地带,但驻扎着杨虎城第17路军6万余人,都是老西北军的底子,骁勇善战;此外还有张学良十余万东北军,装备也十分精良。

    东面够富裕,地形也有利

    一番权衡之后,红军把攻击矛头对准了东面的山西。那里经过阎锡山多年经营,是全国闻名的模范省。阎锡山虽然数次挑起反蒋战争,但山西腹地始终远离战火,相比陕甘地区更加富裕、人口也多。更重要的是,日寇此刻正在加紧侵略河北北部和察哈尔省,向山西进军就有希望打开一条通往抗日前线的道路。

    阎锡山的晋绥军也算久经战火,在兵力、装备等方面仅次于张学良的东北军,但除了傅作义、商震两部外,其余都战力不强。在北伐战争和历次反蒋战争中,晋绥军都是躲在西北军后面抢地盘捡便宜,很少经历恶仗、硬仗。加上山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便于红军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只要红军突破黄河防线,即使不能消灭晋绥军,也绝不对吃大亏。

    单字解释: 长 征 红 军 初 到 陕 北 为 何 将 兵 力 强 大 的 阎 锡 山 作 为 首 个 征 伐 目 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