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吴法宪病逝后,魂归故里,了结40余年的遗憾,实现人生最后的遗愿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每年的春运大潮,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不理解中国乡土情结的人,很难明白为何一定要回家?“回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不是简单的团聚,那是生养自己的故土,惟有在这个时刻,才能感受一份质朴的踏实,好像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一般。

    千年以来,多少文学作品感怀游子思乡,只是岁月变迁,大多客死他乡,剩下的唯一心愿就是自己的灵柩可以葬于家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革命岁月中,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让很多革命者毅然告别亲人,离开故土,他们知道这一去也许就是永别。

    15岁的吴法宪,看到红军打倒了村里的地主,家里还分到了土地,那一刻就做出了决定,参军。他的家乡江西永丰县君埠乡可是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当时他还组织了一批小伙伴,冒着枪林弹雨将100多名伤员抬回村子,他很快就被组织纳入革命队伍中。

    少小离家只为报国

    自此他跟着部队一路征战。先是长征,接着就是抗战和解放战争。这一路走来艰辛,但是他不在乎,从小就练就的吃苦精神,让他不畏任何困难,立下赫赫战功,组织也很重视培养他。建国后,他先后担任空军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空军总司令一职。

    自从他离开家乡后,一直就没机会再回去,但是思乡的情绪一直魂牵梦绕。1960年,他在广州参加会议,回程途中,他就想回老家看看,当时正值清明时节。那时交通实在不发达,最近的公路尽头到小山村还有近60里的山路,但是想着家乡就近在咫尺,这些“翻山越岭”又怎能拦住他的步伐呢,哪怕形象很狼狈。

    他的双亲早已去世,当他跪于墓前时,伤心无比。古语道:父母在不远行。但是国难当头时,只能割舍亲情。这一次的回家,至亲已经不在,房子在反围剿运动中也被破坏,当晚他只好在村里的仓库睡了个囫囵觉。

    这是他离家后第一次回家,也是最后一次。

    月是故乡明

    他后来何曾不想再回故土看看,只是80年代因故获刑,而村里也因为他受到些牵连。他满心愧疚,觉得没脸去见乡亲,虽然心中始终牵挂老家,就是一直未能再踏足乡土。晚年的他居住在济南,生活是无忧,没事时就练练字,只是那思乡情结一直无法排解。

    自从那次回家后,这一晃就是40多年过去,他在临终前交代儿子一个任务,就是问问乡亲们,欢迎他回家吗?他想葬在自己的家乡。令他感动的是,老家的人欢迎他回家!

    就如母亲眼中的子女,哪怕衣锦荣归,和那蹒跚学步时的模样没啥区别。家乡永远都会敞开怀抱,欢迎自己的孩子归来。这份质朴的等候,不会因为荣耀或者潦倒而变了颜色。也正是如此,在外打拼的离乡人,只要一想起故土,满心眷恋。

    2004年10月17日,吴法宪的骨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铁元村。他遗憾身前未能替家乡多做点事,只望身后可以长守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一共走出了9位开国将军,他是唯一的中将。

    功过是非,历史从来都会有界定。但凡对祖国有贡献的,功劳簿上永远都会记录。若是有损于国家利益,也同样会被“记住”。革命先烈们奋勇开创的新时代,是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践踏。

    为何要多读历史,就是要警醒自己,坚守一份理想,也许需要披荆斩棘,不过只要坚持,终会花开灿烂。看看祖国如今的美好,不就是那份坚持后的硕果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呢?

    单字解释: 吴 法 宪 病 逝 后 魂 归 故 里 了 结 余 年 的 遗 憾 实 现 人 生 最 后 的 遗 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