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于谦之死,天下之冤:为什么夺门之变后,于谦就必须得死?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落首领亲率蒙古骑兵南下攻占大同,大同告急。明英宗朱祁镇好大喜功,太监王振为邀功讨宠、伺机扩权,在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在亲征北伐中,不敌瓦剌军队,被迫撤退,狼狈逃到土木堡后,被瓦剌军队围困、突击,惨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师后,朝野震惊;瓦剌军队趁势再度南侵,意图侵占首都,百官不知所措,“群臣聚哭于朝”;孙太后任命英宗胞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召集群臣商议攻防之策,翰林院侍讲徐有贞称星象有变,应当向南迁都避敌;兵部右侍郎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他厉声怒斥道:“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都将大势而去,难道不见宋朝南迁的历史么?”郕王听后称是,于是留守策略始定。

    然而,国不能一日无君,为防止瓦剌部落以皇帝要挟朝政,于谦等大臣拥立监国(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并尊被瓦剌俘虏拘押的英宗为“太上皇”,孙太后亦要求景泰帝即位后立英宗两岁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表示大明帝位仍由英宗一脉继承。

    明代宗即位后,启用于谦为兵部尚书抵御瓦剌攻城,然而,明朝京师的精锐部队均在土木堡阵亡,所馀的疲惫不堪的残军不足十万,人心恐慌,官员百姓都没有坚守的信心。在于谦、石亨等众人整饬兵备、亲自督战,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列阵北京九门外殊死抵抗下,多次击退瓦剌军攻城,最终瓦剌军完全退出塞外,京师之围遂解,守护了困境中的明王朝,史称“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明军获胜,使明朝度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瓦剌部落见明廷新君已立,自己俘虏拘押的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反而不想因英宗为虏之事成为与大明修好的障碍。为了能够跟明朝重新谈判,遂与明朝议和,并愿释放、送还英宗,与明朝恢复了朝贡贸易关系。

    然而,当瓦剌愿意送还英宗时,代宗朱祁钰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但当初拥立我的是你们啊”,不愿英宗返国,经大臣陈述其利弊后,朱祁钰将英宗迎接回京。但为了防止英宗复辟,代宗将英宗关到了南宫,尊为太上皇,不但宫门上锁,还将大门灌上铅,加派锦衣卫看守,每天的食物都由一个小洞送入,英宗由此开始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英宗软禁期间,因与少监阮浪交谈甚欢而赐其一个金锈袋和一柄镀金刀。阮浪随后将赐物送给他人,但被锦衣卫告密称阮浪意图效力于太上皇复辟,景泰帝随后处死阮浪,并下决心易储太子。景泰三年,代宗废除了英宗儿子朱见深太子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在次年夭折,虽有大臣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景泰帝始终没有重新立储。

    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英宗可能就要被软禁、终老在南宫,但是,机会来了。景泰八年正月,代宗朱祁钰病重,他叫来负责禁宫警卫工作的大将石亨,交代工作,让他做好皇宫的安保工作,代宗想在临死前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可惜代宗这次信错了人,石亨亲眼看见朱祁钰的病态,内心已经打起了主意。

    石亨觉得代宗没有儿子来继承皇位,之后无论是谁继承皇位,都没有自己什么功劳,于是他找到了太监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善出奇谋的徐有贞,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朱祁镇身上,拥立朱祁镇复位,这样,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够飞黄腾达。几人详细谋划后,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但当奏疏写好已经日暮西山,来不及奏上朝廷,于是他们决定第二天清晨再奏请代宗。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政变就在这天晚上爆发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许多人的杀身之祸。短短几个时辰,不但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也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徐有贞等人带着大队人马进入紫禁城,撞开南宫宫门,接出英宗直奔东华门。路上,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东华门守门的武士不开门,英宗上前说道:“朕乃太上皇帝也”,武士只好打开城门。黎明时分,众大臣到了奉天殿,只见英宗坐于龙椅之上,群臣面面相觑,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高喊:“太上皇帝复位”。朱祁镇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指朱祁钰)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又重新取得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英宗朱祁镇复位后,石亨就向皇帝上了第一道奏表——杀于谦!英宗当时也有此疑问,他说:“谦实有功”,满朝文武,全国上下都知道于谦是有功劳的啊。然而,大臣徐有贞说,如果不杀于谦,南宫之事便是出师无名。皇帝沉默了,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英宗点了点头,所有人都知道,于谦必须死了。

    为什么?为什么于谦必须得死?

    其一,徐有贞说的没错,明代宗是于谦推上皇位的。当年明英宗被瓦剌首领也先抓走之后,想利用明英宗威胁明朝,而于谦为了让也先死心,拥立明代宗登基。如今英宗复辟,即是表明当年代宗的皇位不正,而其拥立者于谦即是逆臣,所以他必须死。

    其二,于谦性格刚直,从不结党营私,使得他在朝堂内外得罪了许多人。首先,作为文官的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一战成名,抢了老派武将石亨的风头,甚至有些军中事务于谦越过石亨直接向皇帝奏报,让石亨积怨已久;其次,瓦剌攻打北京时,当时还是翰林院侍讲的徐有才说星象大凶,建议南迁,就是于谦力排众议还说“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从此变得罪了主和的文官;最后,就是太监曹吉祥,他是王振的门下,当年英宗被抓,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于谦看见这些阉党就想起了当年的耻辱,怎么会让太监再得势,所以代宗在位期间,朝堂内外基本都听于谦的,太监曹吉祥不可能有什么机会。如此一看,当时朝堂之上,武将、文官、太监,全想将于谦至于死地,于谦怎么可能活命?

    其三,那就是于谦自己“想死”。无论是当时的朝局,还是皇位的继承,于谦都看得通透,一切全因立储而起,而于谦在立储的问题上,他是没有明确站队的。直至英宗复辟成功,兵不血刃,于谦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结果,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孙太后早已认可了复辟的结果,一切已成定局,于谦自然已经准备好赴死。

    天顺元年(1457年)的正月二十三(2月16日),北京城的百姓们本应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却都聚集在崇文门外,人群正中一位千古忠臣跪在地上,他抬起头,仰望这座帝王之都,想起了多年以前,自己曾站在身后的城墙上,誓死保卫这座城市,但他当时没想到,就在这座他曾誓死坚守的城池之下,走到了自己的人生终点。监斩官喊了一声“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忠臣于谦就此殒命。

    英宗复辟之后,又做了8年皇帝,饱尝了丰富人生经历的他,在最后的8年里,听信纳谏,仁俭爱民,任用了李贤等名臣,也算是朝局安稳,国政清廉。而纵观整个南宫复辟过程,既无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也没有如唐末、五代时的宫廷喋血,只以极小的代价就换来了明朝的政局安稳,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复辟。但历史从来又都是公正而无情的,他给予了什么,就必要带走些什么,而这一次他带走的是大明第一忠臣于谦的性命。

    单字解释: 于 谦 之 死 天 下 之 冤 为 什 么 夺 门 之 变 后 于 谦 就 必 须 得 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