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苦战23天十几万精锐打光一半,这支地方部队死伤惨重依然抗战到底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中,抗日战场上,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军队。其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川军,除了川军还有一支地方军队深受喜爱,频繁出现在影视剧中,那便是晋绥军。晋绥军之所以声名大噪,都是归功于它的领导人阎锡山上将。晋绥军得名的由来主要是因为这支部队的官兵来自当时的山西省、绥远省。

    晋绥军首领阎锡山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一个地主家庭。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阎锡山上将在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大是大非上毫不马虎、英勇无畏,简直无法与人们印象中喜爱金钱、吝啬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扶植傀儡、建立伪军是日本侵占中国的方式之一。1936年,阎锡山的晋绥军与日军扶持的傀儡蒙古德王以及王英伪军在绥远省发生对决。起因是日本人扶持的蒙古德王企图分裂我国的国土,然后实现从西北向内陆推进的占领方式。

    在对决中虽然蒙古德王有日本的军事指挥和先进的军事装备的援助,但是在与晋绥军的战斗中丝毫没有占得便宜。晋绥军在阎锡山的指挥下采取长途奔袭的方法,绕到敌人后方重创试图占领绥远省的日军傀儡及伪军,打破了日本人的美梦。

    山西省是一个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大省。日军作为资本主义帝国,正在大力发展各项工业,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资源,山西省符合他们的要求。在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人开始正式确立攻打山西省的目标。晋绥军体现军人本色、保家卫国,积极组建第6、7两个集团军,加之国共合作抗日,八路军还组建了第18集团军,三个集团军分别守卫在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地带,时刻准备与日本人战斗。三个集团军全面听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并且被划分为对日作战区域的第二战区长官部。

    日军妄言三个月让中国灭亡之所以破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晋绥军。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晋绥军作为主力军,中央军作为辅助行动的第二战区长官部与日军发生了多场战争,其中最出名的是“忻口会战”、“大同保卫战”、“平型关大战”、“太原保卫战”,以及最惨烈的“中条山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成功打击日军,让日军放缓了对华北地区的进攻。令人庆幸的是晋绥军积极应战,没有让山西沦陷才使陕西、宁夏等省份免遭日军的糟蹋。

    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我国军事装备以及军事人才稀缺,且现有军队军备实力与日军相差过大,在日军攻打河北时毫无还手之力,很快日军就占领了河北。所有人都以为日军会继续南下攻打河南、山东,结果日军转头攻打了山西。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身患重病的晋绥军首领阎锡山毫不在乎病痛,并且放下与蒋介石的个人恩怨与成见,积极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南京军事会议,带领晋绥军与国民党共同合作保卫山西。

    晋绥军不只能与中央军合作打仗,自己也能独当一面。“大同保卫战”便是晋绥军独自向日军发起的战役。日军占领张家口,而张家口作为大同的门户,会使大同暴露在日军眼里。阎锡山深感事情的严重性便带领晋绥军与日军作战,全力阻挡日军,不让日军染指山西。

    晋绥军与日军在大同的作战几乎是投尽全部家当。尽管阎锡山把晋绥军里的精锐第19、61、34军全部安排到与日军的作战中,但是在日军先进的军事装备(坦克和飞机)以及素质较高的军事人才面前还是非常吃力,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晋绥军并没有怯懦与日军拼死搏斗,以第61军近乎全军阵亡,三支军队死伤3000余人的惨重的代价,最终守住大同。

    在“大同保卫战”之后的“忻口会战”更为惨烈。晋绥军第196旅旅长姜玉贞与日军在距离忻口20里的平原镇展开激烈的战斗,日军虽然被击退过,但在绝对的军事实力面前,196旅无疑是螳臂挡车。196旅最终还是被日军包围,整个旅几乎全部阵亡,姜玉贞旅长也以身殉国。双方交战时间长达23天,死伤惨重。虽然这次“忻口会战”也重创了日军,但晋绥军更是元气大伤,经历“大同保卫战”、“忻口会战”后晋绥军的人数不足之前的一半。

    晋绥军两次大战之后人员锐减,已没有办法独自开展大规模的作战,即使如此晋绥军依然英勇无畏,换一种方式与日军作战。人员减少,晋绥军师长史泽波便学八路军打游击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人。还有晋绥军最为出名的博作义部,在山西、绥远交界处打击伪军,丝毫不给日本人机会。晋绥军用生命和热血保卫祖国的领土与人民,丝毫无愧于军人二字。

    单字解释: 苦 战 天 十 几 万 精 锐 打 光 一 半 这 支 地 方 部 队 死 伤 惨 重 依 然 抗 战 到 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