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5万打30万,刘伯承问谁愿打头阵?众将沉默时突然站起一人:我去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46年9月,陇海线上的胜利鲜有时间喜悦,刘邓大军旋即展开在菏泽城郊的休整与待命。这次战斗的代价可谓极为高昂,逾5000名勇士为胜利献出了生命,使大军总兵力急剧减至约5万人左右。然而,这场胜利不仅带来了珍贵的战利品,更引发了蒋介石的极度不安,激怒了他的内心。

    为了报复这次的挫折,蒋介石的反应异常迅猛且极具激情。他立即调动了庞大的30万重兵,将它们急速编队集结在刘邓大军所驻之地,毫不打算让刘邓的军队有片刻喘息之机。这一军事动态如同雷霆一击,揭示了蒋介石的决心与愤怒,同时也预示着一场更为剧烈和残酷的对抗即将来临。

    智慧对决:蒋介石与刘邓大战

    1946年9月,陇海线上的战事依然烈烈燃烧,刘邓大军在菏泽城郊进行休整,然而,这个时候,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突然降临。蒋介石亲自指挥刘峙、陈诚、白崇禧等高级将领,组成了一个看似不太寻常的指挥团队,任务是对付刘邓大军。这个决策的背后充满谜团,因为白崇禧明显属于桂系,与蒋介石的关系一直不甚融洽。

    然而,蒋介石的战略深思熟虑。他清楚刘峙和陈诚在战术上并不出众,即使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也难以对抗刘邓的老练军队。因此,他决定邀请白崇禧,寄望他能为刘峙和陈诚提供智慧和策略。尽管白崇禧并没有实际兵权,但他的战略洞察力和谋略在这个任务中变得至关重要。

    白崇禧的战术计划是采用迂回包围,分为两路进攻,一路由三个整编师组成,另一路则由一个军和两个整编师组成,以钳形态势向刘邓大军发起包围。尽管国民党军的兵力远远超过刘邓大军,但这一计划却充满风险。

    与此不同,陈诚提出了一种稳健的战略,主张逐步前进,压缩刘邓大军的活动空间,而不是分兵对抗。尽管这一建议看似保守,但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白崇禧的计划类似于铺张的宴席,一次性摆上多桌美食,让对手难以消化。而陈诚的策略则像是细水长流,虽然步伐稳健,却能更好地应对刘邓大军的机动和反击。

    英雄之决心:王近山的主动请战

    1946年9月,刘邓大军正面临国民党军战术的精妙变化,战场上的局势逐渐紧张。在一场紧急的战前会议上,刘伯承激励着众将,大声问道:“这场决战,谁愿意率先冲上前线?”然而,尽管国民党军改变了战术,刘邓大军仍然处于绝对的兵力劣势,5万对30万的兵力对比使众将沉默不语。在众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安时,突然,一位英勇的将领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宣布:“我去!”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原来是六纵司令员王近山。这就不得不介绍这位王疯子了:

    王近山,他那看似温和的书生模样,实则隐藏着一颗坚定而又勇敢的心。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高桥许家田村,他的家境贫寒,从幼年起便被生活的艰辛锻炼着。8岁那年,他就开始放牛,13岁为了生计只能去为地主做苦工。然而,尽管面对地主的欺凌,他从未低头妥协。

    1930年3月,红军踏上了他的家乡土地。或许是命运的召唤,或许是心中的信仰,不满15岁的王近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投身红军,更具体地说,是加入了那支令人瞩目的红11军,他被赋予了通信员的职责。从此,王近山踏上了南征北战之旅,他在红军中崭露头角,不再只是一个通信员,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晋升为一名连长,成为了红军的骄傲。

    王近山的身躯或许不高大威猛,反而有些白白胖胖,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他那浓眉大眼中,蕴藏着坚韧和果断,他的内心燃烧着对正义的信仰。

    1932年,国民党军开始了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试图将红军消灭。红四方面军展开了刀光剑影的作战,当时王近山担任第30团第6连的连长,他主动请战。在获得上级批准后,王近山带领他的连队英勇地冲向前线,与国民党军激烈厮杀。在战斗中,尽管他个子较小,但他毫不退缩,与那些身材高大的国民党士兵战斗在一起,一度陷入劣势。

    关键时刻,王近山毫不犹豫地紧紧抱住一个敌人,然后和他一起滚下山崖。在翻滚的过程中,王近山的头部被石头磕伤,但他克服了极大的疼痛,坚持击败了敌人,最后晕倒在地上。在他的鼓舞下,战友们士气高昂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战斗结束后,当他们下山时,才发现王近山已经昏迷不醒。这次战斗后,王近山的头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也因此获得了绰号“王疯子”。

    介绍完他的经历,回到刘伯承在会议上的询问,王近山的决定并不是草率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尽管他明白自己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充满勇气,坚定地宣称:“我们六纵是年轻的纵队,就算打光了也不要紧,只要主力纵队还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在我们手中!”这番言辞激发了众将的士气,甚至刘邓也表示全力支持王近山。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的赵锡田也发出了傲慢的挑衅,声称能在半个月内将刘邓大军赶回太行山。然而,这番傲慢的话语并没有让刘峙气馁,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果断地将赵锡田调至前线,准备迎战国民党军的进攻。

    刘峙的安排为刘邓大军的计划带来了机会,而突如其来的大雨更是为他们创造了有利条件。雨水将坚硬的土地变成泥泞,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部队陷入困境,无法正常行进,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刘伯承趁机下令收紧包围圈,发起总攻。王近山率领的六纵勇往直前,迅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其他纵队也紧随其后,将敌军打得节节败退。在短短半天时间内,他们全歼了敌整编三师,活捉了赵锡田!

    国民党军的计划彻底瓦解,只能匆匆撤退。王近山的英勇决定和坚定信念,使他成为了这场战斗的英雄,也让刘邓大军迎来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

    结语

    这场战斗不仅仅是王近山的个人英勇之举,更是团结协作的杰出典范。刘邓大军的众将心怀着共同的信仰,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最终在王近山的果断领导下,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全歼了敌整编三师,俘虏了赵锡田。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了战局,也展现了团队协作和坚定信念的巨大威力。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怀揣坚定的信念,敢于担当,团结协作,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王近山的勇气和决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光辉典范。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近山的名字将永远闪烁着勇气和坚韧的光芒,为我们传递着胜利的信念,提醒我们,只要心怀信仰,团结协作,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书写属于自己的胜利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万 打 万 刘 伯 承 问 谁 愿 打 头 阵 ? 众 将 沉 默 时 突 然 站 起 一 人 我 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