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宁都会议,刘伯承主张解除毛主席兵权,此后毛主席待他如何?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毛主席一生中经历了无数坎坷,光是职位的升迁贬降,就有三起三落。然而,无论是来自敌人的打压,亦或是内部的压力,都没能让他动摇分毫。

    不过,在他历次遭受的打压中,尤其是红军第五次围剿之前被解除兵权最为惊心动魄。很多人没有想到,在表决同意解除毛主席兵权的名单中,竟然有刘伯承元帅的大名。当年的刘伯承为何会主动表决同意解除毛主席兵权,此后他与毛主席的关系,是否受到了影响?

    要想明白当年的中央局为何要解除毛主席军权,必须结合当年的历史背景。在宁都会议之前,红军内部,包括前方红军与中央局之间,因军事路线问题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分歧。

    毛主席经过长期斗争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得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军事斗争策略。但是,以共产国际代表,包括部分留苏中央局领导坚持认为,红军在壮大之后,必须优先攻占大城市,确保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推动,以便于在短期之内夺取全国胜利。

    按照当时全国各地的革命形势,确实达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程度,而且,中央红军巅峰时期达到了将近三十万人,甚至还一度出现了“集团军”编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夺取全国的胜利就在眼前。

    但实际上,反动派在城市地区的统治依旧十分牢固,各地军阀已经名义上形成了统一,敌人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然而,真正能够认识到问题本质的,其实也只有毛主席一人。

    当然,在毛主席的影响之下,周恩来、朱老总包括很多一线指挥员,都赞同毛主席的主张,那便是暂时不夺取敌人防守严密的大城市,转而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工农武装,教育发动群众。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局与前委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随着双方分歧日益扩大,终于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之前爆发。

    1932年9月25日,面对蒋介石集团重兵围堵,红军在毛主席、朱老总的指挥下,连克乐安、南丰、宁化、宜黄四城。毛主席等人认为,应当利用有利时机,借机发动群众,继续扩大农民武装。

    就在这时,他们却接到中央局命令,要求他们立即对吉安、抚州等城市发起进攻。与之前攻克的小县城不同,吉安、抚州都是敌人重兵把守的军州,在缺乏攻坚重武器的情况下,红军贸然攻城危险极大。

    因为命令不切实际,且风险极大,此前,朱毛周等领导同志,已经连续“抗命”,目的就是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竭力避免攻打重兵防守的长沙等大城市。

    此时,双方的分歧终于迎来了爆发,在宁都会议上,中央局就势提出,毛主席此举属于是“上山主义”,甚至有人说他“消极怠工”,就此要解除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

    在这场著名的军事会议中,尽管当时的刘伯承同志仅仅担任红军学校的校长,级别职务都不算高,不过,此时的他拥有一个特别的背景,那便是曾经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学习,堪称是留苏学院派的代表。

    既有苏联背景,又有扎实的军事理论,当时的刘伯承,甚至一度被称为“党内孙武”。此次表决是否要保留毛主席军权的军事会议上,中央一些领导特地请刘伯承列席。

    在最终表决之前,有关领导曾经当众咨询刘伯承本人的态度,此时的刘伯承在苏区工作的时间过短,也几乎没有太多与毛主席直接共事的机会,对于毛主席主持的工作,亦或者是工作能力、风格并不熟悉。

    他所了解的毛主席,是共产国际理解下的毛主席,而且,刘伯承本人接受的军事教育,也是苏联所崇尚的在城市发动工人武装,以夺取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此夺取全国政权。也因此, 在毛主席坚持农村包围城市主张的背景下,刘伯承同样是站在了中央局领导人的一方。

    他建议,毛主席让出红军的指挥权,调岗到后方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经过最终的表决,宁都会议决定,让毛主席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此后一直到遵义会议之前,毛主席彻底失去了红军的指挥权。

    对于自己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事件,毛主席本人的态度极其豁达,他曾经自嘲说“:我这个木菩萨,过去还灵,后头便不灵了,直到遵义会议,他们才又把我搬了出来,这才开始又香了起来,总算还好我的脑壳没被砍掉”。

    此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随着毛主席被剥夺指挥权,红军也将迎来一场大难。毛主席离开指挥岗位之际,正好是第四次反围剿,虽然当时的中央红军依靠毛主席的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图谋。不过这种游击打法,引发了共产国际和中央局的不满,宁都会议的召开,最终结果是以毛主席被剥夺军权宣告结束。

    在之后的第一时间里,共产国际派来李德担任三人军事小组的负责人,而刘伯承也顺势被提拔为红军的总参谋长。李德作为纯正的苏系军事指挥员,最崇尚“拼命主义”,他对毛主席此前的游击战术嗤之以鼻,反而大肆鼓吹阵地战。

    李德声称,面对蒋介石的围剿,就应该正面回击,让敌人全部战死在阵地之前。结果也显而易见,原本形势非常不错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彻底失利。在此过程中,亲自见证与敌人正面交锋的刘伯承,内心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原本对李德无条件支持的他,也开始表示激烈反对。

    在遵义会议之前,刘伯承包括其他很多同志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过去红军跟随毛主席时,总是能够打败敌人,而李德、博古这些人自从开始负责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之后,原本占据主动权且作战十分灵活的红军部队变得无所适从。

    红军被迫改变原有的打法,开始与敌人展开正面阵地战。结果就是屡战屡败,就连刘伯承都向李德表示了自己的不解与不满,刘伯承表示:“按照目前的情况,我军的损失将越来越惨重”。

    面对过去自己支持者刘伯承的不满,李德等人的愤怒可想而知。其实,当时发生巨大转变的不仅仅是刘伯承一人,包括王稼祥等等高级领导人,都认为只有毛主席的领导,才能让红军走出困境。

    只可惜,当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时,第五次反围剿已经无可挽回的以失败告终。红军为了保住苏区,与蒋介石重兵集团展开正面交锋,结果是损失惨重,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踏上了流亡之路。

    也就是在这时,一个共识在所有人心头凝聚,重新让毛主席出山,指挥红军走出困境,此后的事情历史书上已经是大书特书。

    在很多红军指战员包括领导人看来,在宁都会议关键时刻的表决,刘伯承站在了毛主席的对立面,此后必然会遭到针对,就算不恶意打击报复,也必然要“靠边站”。

    事实上,在之后的战争岁月中,刘伯承元帅依旧是得到了毛主席足够的信任,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让他担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更是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位居十大元帅之一,军事才能被充分发挥,在历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单字解释: 宁 都 会 议 刘 伯 承 主 张 解 除 毛 主 席 兵 权 此 后 毛 主 席 待 他 如 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